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2023年7月3日下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应邀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人类学视野:后人类与新文科》的学术讲座。兰州大学文学院郭茂全教授、刘文江教授、四川大学梁昭副教授和西北民族大学王艳副教授参与评议和讨论。兰州大学文学院李秀伟老师、漆飞老师、西北民族大学柳广文老师,以及兰州大学文学院各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大桥教授主持。
徐新建教授将“后人类”与新文科所关联的学术问题聚焦于人类学的视野中进行讨论,认为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对现实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其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被进一步阐发。徐新建教授从国家表述和历史实践两个向度具体剖析了新文科建设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空间,从文科之“文”、新文科历程、后人类简谱三个层面,思考“科学话语”与“人文话语”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及其当代新变。从斯诺的“两种文化”之争到沃勒斯坦的“开放社会科学”都昭示着文理兼容的新文科思想。而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科玄之争”、改革开放后的“新技术革命”以及本轮新文科倡议,又重启了全社会对科技问题以及思想界的观念更新。
徐新建教授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类学,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议题不仅意味着对文科的时代挑战,更意味着文科必须介入和参与。以地质演变为尺度来看待生命演化史,“人类世”成为重塑历时的新坐标。从哈桑“后人类主义”到海勒斯的追问“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都可以敏锐捕捉到科技对文学的挑战,而拉图尔从人类学的维度则展望了后人类的未来发展。
数字时代文科正在重建自我,迈向新振兴、新结构和新目标,并形成了从教育革新到知识革命的完整发展链条。新文科在后人类的视角下需要持续弥合文科与理科的鸿沟,迎接正在到来的数字未来。而数智时代的人类学则呼吁更为宏观的完整体系,人类学的新格局将呈现为涵盖多种范式的整体联盟。讲座最后,徐新建教授强调,数智时代的文科之“新”不等于文理之间的简单叠加或硬性组合。文科之“新”体现在整体的知识生产及教育传承相联系的观念、形态、内涵、范式及体制、交往等各个方面,需要创建主动融入并积极参与到智能化与互联网之中的新人文,实现全社会都掌握科技,全科技都彰显人文。
四川大学梁昭副教授在评议环节中指出,新文科的建设需要贯通文史哲、跨越中西与古今的宏阔视野,既整合现代社会的复杂结构与新型逻辑,又将科技革命与民族叙事融于一体,蕴含着历史的自我创新与再生力量。在现代社会常态化的加速语境下,个体情感经受迥异于原始社会中的整一性经验,新文科这一全新的视野与知识话语变得尤为重要。
郭茂全教授高度肯定了徐新建教授在跨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认为徐教授的研究会刷新学界对于新文科的认识,为文学人类学的研究进路与方法注入了全新的思想资源。刘文江教授认为本次讲座在中国文科发展史中重审新文科问题,有深厚的历史脉络,文学人类学对互联网中复兴的神话学研究极具阐释力。王艳副教授认为现代科学及其最新成果不断革新了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虚拟经验混淆了人与非人的区别,徐教授对人类世与后人类的思考立足学术前沿,新文科的研究方法具有建设性,同时也扩展了人类学的研究向度。柳广文老师、漆飞老师、博士生李筱彤、郭芷彤和硕士生韩京晏等也与徐教授积极对话,问题涉及数智时代的民歌研究、神话问题、感性问题、后人类话语等。
王大桥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徐新建教授的讲座既有切身的当代感也有宏阔的理论视野,富有洞见,为新文科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被技术中介过的身体经验及其生成的意义问题,在当下至关重要,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对新文科的挑战,需要人类学的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