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李冬木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2023年10月19日晚,应兰州大学文学院邀请,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李冬木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1903年的周树人——以自树《斯巴达之魂》为中心”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张向东教授主持,文学院各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87周年纪念日,因此李冬木教授从对鲁迅葬礼的报道讲起,通过对鲁迅一生的回溯,重新考查了“鲁迅”诞生之前的周树人。李冬木教授指出,《斯巴达之魂》是周树人首次印刷成铅字的作品。围绕这一作品,李冬木教授从近代知识传播的维度,对《斯巴达之魂》的知识背景和创作机制展开两个层面的考查,探讨了该作何以成立和周树人怎样“自树”。针对上述问题,李冬木教授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关于《斯巴达之魂》的材源问题。李冬木教授从“斯巴达”中译名的历史入手,将“斯巴达”作为知识和思想传播过程来考查,从而发现在日文素材和周树人直接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就是梁启超的《斯巴达小志》。李冬木教授对《斯巴达小志》的材源首次展开调查,确认其基本来自两本书:一本是浮田和民的《西洋上古史》,另一本是中西副松的《斯巴达武士道》。
关于《斯巴达之魂》的创作问题。李冬木教授指出,周树人在《斯巴达小志》的基础上创作了他的《斯巴达之魂》。与梁启超相比,周树人做了两项前者未做的工作:一项是阅读关于“德尔摩比勒之战”的记载并收集相关逸事;另一项是把梁启超“心像”中的“斯巴达妇人”打造成代表“斯巴达”的巾帼形象。周树人以此完成了他对“斯巴达”的重构。
关于《斯巴达之魂》的历史定位问题。李冬木教授指出,“斯巴达”作为“近代”知识链中的一个环节,构成了许多知识分子精神史上迈向“近代”的一个台阶。而在“斯巴达”传播链中,周树人的《斯巴达之魂》是一个到达点。作为“自树”之标志,《斯巴达之魂》虽然在知识和立意上最早蒙惠于梁启超,但在素材的选取上并未囿于梁启超。在梁启超的基础上,周树人塑造了“涘烈娜”这一主题形象。这个人物是彼时周树人“斯巴达”心像的高度凝聚,周树人继梁启超之后确立起属于自己的“斯巴达”知识链中的制高点,不仅首次向国人完整讲述“德尔摩比勒”战役始末,也把一个虚构的女性打造为处在这场战役最高层级的主人公。通过“柏撒纽”将军最后的讲话,可以确认作者当时已有了明确的国民性批判意识,所以“改造国民性”的想法是从留学当初就开始实践了。
在交流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李冬木教授作了深入细致的回答。张向东教授最后对本次讲座作了简要总结并对李冬木教授表达了诚挚谢意。他指出,李冬木教授的讲座至少带给了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李冬木教授为我们提供了《斯巴达之魂》的具体而丰富的材料来源;二是通过分析鲁迅关于斯巴达材料的创造性改编,让我们认识到《斯巴达之魂》是鲁迅的创作而非翻译,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我们对鲁迅文学创作起点的既有认知;三是李冬木教授的研究提醒我们,对作家阅读史的研究,仅仅进行到对作家阅读范围的研究上是不够的,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