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师生参加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

2024-06-19  兰州大学文学院

  2024年6月16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英国华威大学、韩国建国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越南顺化师范大学、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共同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系列学术活动“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成功举办。兰州大学作为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单位,连续四年为论坛输送了本、硕、博不同层次的青年学者参加学术会议。今年兰州大学文学院有32名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并作学术报告。

  在本次论坛的开幕式中,文学院张同胜教授受邀担任大会主旨发言的评议嘉宾,对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潮莉同学的发言进行了评议。张同胜教授指出,潮莉同学的发言选题具有开放性、前沿性,研究视野宏阔,思考富有深度,结论具有启发性。他建议,可进一步厘清斯芬克斯和斯芬克斯因子两个概念,注意渊源学研究中证据链的完整性。

  文学院在读硕士生刘颖婕作为学生代表在大会开幕式上作题为“植物、爱欲与女性伦理选择——《变形记》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的主旨发言,相关发言内容得到导师张同胜教授的悉心指导。

  刘颖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结合古罗马社会的伦理环境,对奥维德《变形记》中的女性植物变形叙事进行研究。她认为,女性植物变形总是与爱欲有关,处于爱欲关系当中的女性做出了不同的伦理选择,最后都变形成了植物。在古罗马女性与古罗马统治阶层之间婚育伦理立场发生的冲突中,奥维德通过女性植物变形叙事进行调和,并具体利用树木和花朵两种变形结果进行展现。通过描写具有保护和惩罚双重性质的女性植物变形,诗人既对处于社会不平等地位中的女性表示同情,也对女性做出执行婚育义务、遵守婚育道德的伦理教诲。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刘颖婕合理地运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了奥维德《变形记》中的女性植物变形叙事,颇具创新性。陈教授建议,相关阐释可以结合更多的古罗马历史语境做出进一步优化。

  在分组讨论环节,来自近110所高校的400余位大学生分成36个小组,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基础理论与文本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探讨、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英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日韩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非洲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外戏剧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科学选择与科幻文学、伦理教诲与儿童文学、跨学科与跨媒介研究、族裔文学的伦理视角等12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文学院博士生海丽担任小组发言主持人。海丽在分论坛中作题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论〈面纱〉中的凯蒂形象》的小组发言,她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论述了凯蒂这一女性形象,观察到了她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通过深入挖掘毛姆笔下的女性形象,她进一步解读了《面纱》的深刻意蕴。博士生潘伍豪作题为“气候危机的审美表征及其伦理影响”的小组发言,主要从气候危机的艺术表现、社会性质和伦理应对策略三方面展开论述,对全球变暖这一日益重要的现实问题展开学术反思。博士生陈曦提出《绿野仙踪》将“残缺的非人”逐步组装成“完整的人”的形式使儿童获得人的概念,实现了伦理启蒙。

  孙苡芝对美狄亚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进行了新解读。伏娆阐述了中外作家以敦煌为创作题材,构建了一种跨越国界、深度融合的“文化共同体”叙事策略与“共同善”伦理范式。朱展鹏对《封神》中“老师”称谓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李岩认为《白鹿原》中白嘉轩的伦理身份由三种社会传统与思潮交织而成:一是以血缘化伦理情感和等级制度为主的社会结构;二是宗法族权至上的民族传统;三是他对儒家文化秩序、血缘关系、宗族传统的伦理选择。邢雅芬采用空间诗学理论,分析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所创作的诗集《爱丽尔》中呈现出的不同空间及其美学特质,指出普拉斯诗歌中营造出的空间起到了深化诗歌主题的作用。梁品诗解读了《泄密的心》和《黑猫》两部作品结尾处听觉叙事的作用。杨春雪分析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查理·高登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杨晓莎认为《黑暗的左手》不仅涉及了对雌雄同体他者的构造,更强调了与他者相处的过程,对今天如何构建更健康的两性关系提供了指导和建议。张莉娜以科幻现实主义为考察对象,探究了新世纪中国科幻文学的本土化建构。张明喆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为中心分析了后人类伦理中的情感与主体建构。左子涵分析了《彗星来的那一夜》中平行时空的视觉叙事与伦理表达。黎昕根据阿维夏伊·玛格丽特的记忆伦理学讨论了《上海孤儿》中主人公班克斯的记忆伦理问题。张毅对《春秋繁露》的伦理选择及其道德教诲进行了讨论。李怡葭结合杜拉斯本人的生平以及《情人》《无耻之徒》两部作品的具体内容,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分析杜拉斯两部小说中的母女伦理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女主人公的伦理选择。杨曼琪分析了《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特的伦理选择。黄诗语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为框架,基于张爱玲《创世纪》中的相关描写,深入研究了作品中潆珠的伦理选择和伦理身份。

  李嘉楠分析了《封神演义》中殷郊与纣王之间融合了父子、君臣以及由于纣王诛妻杀子而形成的仇敌等多重伦理关系,探讨了父权社会语境下下位者在道德困境与自身创伤的双重挤压下进行伦理选择的艰难历程。刘小毅认为《雪山大地》展现了以强巴为代表的草原建设者与以角巴为代表的藏族人民,在相互融合、共建草原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为构建民族共同体之伦理进路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宋瑜探讨了科幻短篇小说《生命之歌》《类人》中多种伦理身份的迷失和追寻。王慧祺对《蛙》中的生育书写及其教诲价值作了思考。林诗云认为《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格雷的伦理混乱体现的是其两位伦理观迥异的好友亨利勋爵“为艺术而艺术”观念与画家贝泽尔古典道德观念的冲突。缪倬云提出《长袜子皮皮》构建了一种新的儿童身体伦理观念,彰显了现代伦理学对儿童自主性与快乐成长的深切关怀。王雪韵认为《攻壳机动队》从女性视角塑造出独特的赛博格女性形象,揭示了现实阶级矛盾和伦理困境。王俞宁在“后人类伦理”与“科技伦理”指导下对科幻文学中“人造人”带来的“弗兰肯斯坦综合症”进行了剖析。温文认为《困惑》表达了鲍尔斯对后人类社会中人与身体及其他非人类生命的关系的思考,传递了其对未来社会建立开放性、肯定性主体关系的反思。任婕通过阐释《白雪公主》两次情节嬗变与两次伦理选择之间的关系,呈现欧洲伦理环境发展过程中的部分线索。张清晨指出幽暗生态伦理追求的是奇怪的陌生人之间亲密感,这种亲密感并非基于可爱美学,而是指向和谐之外,伴随着模糊、压抑和不确定性,它要求与奇怪的陌生人在各种层面和规模上相遇。李乐乐认为《美国牧歌》聚焦族裔生存空间,出色地展示了犹太移民后裔利沃夫一家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再现了祖孙三代人各自不同的伦理诉求和伦理选择。

  近年来,文学院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持续进行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旨在为学生打造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前沿知识平台。学院始终秉持开放与进取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着力推动学术交流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学生搭建起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对话与合作的桥梁。在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上,文学院的同学们立足专业研究领域,结合自身学术兴趣,紧密围绕大会相关议题展开多维度、多方位的探讨。这些讨论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经验,也充分展示了兰大文学院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