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讲座

2024-10-22  兰州大学文学院

        20241016日下午,应兰州大学萃英学院与文学院邀请,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胡晓明教授于榆中校区为我院师生开设了题为“诗与思的结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雷恩海教授主持,艺术学院杨瑾副教授、文学院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

  雷恩海教授代表文学院全体师生对胡晓明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单介绍胡晓明教授与其讲座内容。胡晓明教授以西方与东方关于“有无”的思考引入,指出“有”和“无”是文学与哲学的永恒命题,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可以通过二者对“言”和“意”的认识来展开讨论。

  胡晓明教授提到了钱钟书的两个比喻。钱钟书认为哲学中的“言”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正像人外出途中住进旅社一样,“旅社”只是一个暂时的落脚点,而文学中的“言”是可以作为“家”的,它带着居住者不可磨灭的烙印,文学的语言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他反对探求文学的言外之意、形上之旨,文学的“言”不单单作为“意”的载体而存在,哲学的思想并不是文学要承担的。胡晓明教授指出钱钟书的观点重在保护文学本身的优美纯粹和它的独立性,以欣赏钢琴曲为例,倾听音乐时注重的是音符所传递的美感,并非音符所代表的意义,而哲学关注的不是言辞本身,是它们所承载的“意”。

  钱钟书的观点主要涉及文学与哲学的差异,而胡晓明教授认为文学与哲学是可以相互沟通的,除了“旅社”和“家”,还存在着第三种对言意关系的解释,即“民宿”。胡晓明教授根据亲身体验,讲述了“民宿”既能给人“家”的温馨体验,又有着“旅社”才能看到的风景,是一个超象的世界,既在象中又在象外。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如唐代诗人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既是诗歌,同时也是思想的表达,能够运用非常凝练的语言,讲述人类的真理和历史的教训。此外,胡晓明教授还举了《诗经》与《中庸》的例子,进一步指出诗歌是可以通往哲学的,中国古代诗论中“言不尽意”、“得意忘象”的说法达到了诗歌与哲学的统一。

  胡晓明教授通过具体的诗歌分析论述了文学中“有无相生”的美学。在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中,胡晓明教授提出“有”、“生”与“似”的区别,和同学们进行讨论,认为李商隐强调的是人生不可持久的体会之可贵,正是“无”,而非一种具像的经验和结果,即“有”。胡晓明教授还运用参照比较的方式,举出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写的法国贵族对法兰西精神的追求,也是一种对现实之“有”的超越。此外,胡晓明教授还以海子的《夜晚,亲爱的朋友》、王勃的《普安建阴题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从词语到诗句,再从诗句到整首作品,逐步分析,讲述了“有”与“无”相互交融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指出好的诗歌应有多层含义,既能够通过“有”来表现“无”,也能够“从无到有”,在无穷的宇宙天地中生长出对日常人生之美好的认定。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胡晓明教授鼓励同学们踊跃发言,回答了诗歌赏析的不确定性与其注解和题序之间的关系、“或然”与辩证思想的不同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交流,对讲座中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同学们表示,通过本次讲座,对“有”与“无”的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在文学与哲学的联系上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打开了把握“言意关系”的新视角,在学术与思想上很受启发。

  雷恩海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号召大家向胡晓明教授学习,做有灵性、有诗心的学术研究,并指出学术研究应是一个立足于“有”,把握住研究对象所表现的“有”,再由此向上,去探讨“无”的过程,只有充分体悟研究对象,才能达到更高、更深的层次,实现质的飞跃。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