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中国文学原典的当代意义”的学术讲座
2024年10月17日上午,应兰州大学萃英学院与文学院邀请,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胡晓明教授于榆中校区为我院师生开展了题为“中国文学原典的当代意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兰州大学文学院雷恩海教授主持,文学院王莹副教授、各专业硕博研究生及其他学院部分本科生参加。
胡晓明教授以吕思勉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就职演说中所讲述的故事引入,指出汉字在使用人数与经历时间两方面都可称世界第一,鼓励文学院的同学们要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价值意义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由此展开本次讲座。
胡晓明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题。一是“原典”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胡教授指出“原典”即原初性的经典,具有非凡的浓度和深度,并结合自身经历,认为专书讲读对于中文系尤其是古典文学方向学子的必要性及长远影响,强调研究学术,必须要把握好原典,对原典有深入认识;二是古典人文教育实现当代复兴的必要性,胡教授引用了《文心雕龙》对“经”的解释,以20世纪30年代赫钦斯所提出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为例,具体阐述了“经典”之于当代的意义;三是转型时代与现代文明,胡教授认为我们当下正走向成熟的现代化,在这一阶段,中国古典文化必然成为有着丰富价值的精神资源。以诗歌节、电影、演出、景观、文创等为例,阐释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伸,鼓励同学们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积极参加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加深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
胡晓明教授从传承、批评、建构三个层面讲述中国古典文学的当代意义。他认为传承是重要且必要的,传统与现代并不对立,古典文学逻辑地具有启蒙的现代意义,古典文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在当代依然具有高度的价值,古典文学作品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体验和集体记忆。对于专业学生,应从才、学、识三方面进行培育,使其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承者。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批评和建构,能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胡教授以自身学术写作为例,强调从事古典文化研究要能根据已有知识反驳对传统文化的歪解、曲解,同时寻找古典文学与人文学、中国文化精神的关联。传承、批评、建构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生发出当代价值的方式途径。
胡晓明教授以爱因斯坦、黑塞、怀特海的观点为例,再次强调尊重古典传统的必要性,并说明了阅读经典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在讲座的讨论环节中,胡晓明教授针对应该如何读懂经典、解释经典,与同学们展开交流。
雷恩海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号召大家在研究古典文学时,要以胡晓明教授为榜样,既要立足文献,又要拥有宏阔的视野,既要传承,探源原典本身,又要能够结合自身所学提出新的见解,学会独立思考,做好当下对经典的再次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