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文学院生态批评研究团队赴西宁参加“高原与城市:新时代文学高端论坛”
2025年9月27日,由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报》编辑部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承办的“高原与城市:新时代文学高端论坛”,在青海师范大学田家炳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高原与城市文学创作、文本研究及跨媒介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兰州大学文学院生态批评团队受邀参会,团队由郭茂全教授带队,成员包括研究生李登瑞、马睿麒、吴思琦及本科生谷小溪、石甲一。
论坛开幕式由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成林主持,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程剑波、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先后致辞。程剑波副校长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青海师范大学近年的学术活动成果,重点介绍了杨志军先生的文学创作历程,并对新时代西部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表达了殷切期盼,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高原文学与城市文学研究走向更深层次。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先生深情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在谈及文学创作时,他以"出名"为引,坦言自己与其他从生活中"走出来"的创作者不同,始终选择"匍匐在地",扎根现实,将自我融入高原。他提到,在书写高原独特生命体验并进行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高原环境、反思人类认知局限的重要性。同时,他着重强调教育的价值——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怀与认知能力,弘扬民主、和平、自由、仁爱的精神,为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筑牢根基。
开幕式后,七位专家学者围绕高原文学、城市文学、文本解读及跨媒介改编等主题发言。
河南师范大学刘起林教授以《<雪山大地>的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与文明诗学范式建构》为题作报告。他梳理当代文学史后,盛赞杨志军为“青藏高原文学书写第一人”,认为杨志军对青藏文化的深度探索,使其创作具备了“大作家”的格局与创见。刘教授指出,《雪山大地》从文明史视角出发,书写雪山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化,构建起兼具结构性力量与新型审美价值的“文明诗学”,堪称文学创作转向文明诗学的标志性作品。该作品不仅描绘了区域性的中华文明转型历程,更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路径,打破了传统文明书写中"原始-现代""自然-文明"的二元对立,彰显了中华文明现代化的自觉品格。
青岛文学馆臧杰馆长从杨志军的生平轨迹切入,提出了解作家需掌握其生活变动与轨迹,并指出《雪山大地》的问世,使杨志军研究正式进入文史与公共传播话语体系。他进一步阐述了青海师范大学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的核心任务:服务本校文学学科建设、助力西部文学及当代文学研究,并建议从文本、历史、人际关系等维度深化研究。臧馆长还以杨志军主题展览为例,分享了作家作品视觉化传播的实践经验——通过书法、照片、报刊、信件等载体,让文学创作经历更易被大众感知,同时强调未来需加强杨志军作品的地缘文化研究与译介传播。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张薇教授作了以《<你是我的狂想曲>:当代堂吉诃德的精神漫游》为题的报告。她认为这部以青岛为背景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海洋文化与理想主义的融合,更是一部“由文字谱写的交响乐”,音乐不仅承载着宇宙观与人类对荣辱、爱恨、美丑的精神坚守,也体现了杨志军对乐理的深厚造诣。作品中工业元素与音乐基调的碰撞尤为独特:青岛的工业城市属性编织了故事的关系网络,融入了工业革命话题,而工业的"硬朗"与音乐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塑造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中为理想奋不顾身的追梦者形象,兼具“狂飙突进”的气质与堂吉诃德式的执着,是知识分子情怀的生动表达。
兰州大学郭茂全教授聚焦城市文学,以《论城市生态散文的审美追求》为题作了报告。他首先梳理城市生态散文研究的背景,随后细致界定“城市生态系统”“生态散文”“城市生态散文”等概念,城市生态散文不仅表现人们的生态经验与意识,更能滋养城市人的心灵。结合约·瑟帕玛、阿诺德·伯林特等中外理论家的观点,郭茂全提出了城市生态散文的四大审美追求:书写城市空间的"自然美"、传达城市共同体的"生命美"、探寻城市的"和谐美"、表达栖居城市的"家园感"。他还呼吁创作者需从“走向荒野”转向“回归城市”,与城市设计者、自然万物对话,以生态话语展现城市生态之美。
福建师范大学王炳中教授以《<雪山大地>的"青藏高原"风景》为题,反思当前自然风景书写往往忽视具体风景,因"托物言志"传统而导致风景被客体化、模式化,陷入"有神无形"的创作困境。《雪山大地》的风景描写源自杨志军长年在高原的亲身体验,兼具“及物性”与“在地性”,立足于对生活的真切考察,融入了作家与高原的深厚情感,展现“游走的、天然的、具有场所性”的风景,能帮助读者建立独立的认知。王炳中进一步提出,风景塑造作家的风格与审美心理结构,青海的自然风貌深刻影响了杨志军的创作,故可将其称为“青海杨志军”,这一概念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传媒大学颜浩教授以《如何在中华文明整体性事业中构建边地叙事——以<我的阿勒泰>跨媒介改编为例》为题,剖析边地文学的跨媒介传播问题。她指出,李娟原著《我的阿勒泰》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野”呈现哈萨克族文化自信,刻意剔除游客视角的凝视;而影视化改编却存在明显的东方主义与消费主义倾向——原著的“内部视野”被替换为外来者的想象,边地风光成为小资产阶级的消费元素,城市与自然的对立被刻意强化,哈萨克族的家庭意识也被改编为新旧思想的冲突。颜教授批判了这种"奇观化"改编,并强调:边地叙事的构建必须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理解,并深度认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西北师范大学李生滨教授对前述六位专家的发言进行总结。他简述了自己研究杨志军文学的经历,高度赞扬了杨志军对高原文学的执着坚守,认为相关研究需立足当代文学视野,尤其要加强作品译介与在地性研究,以提升当代西部文学的活跃度与影响力。
在论坛评议环节,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刘晓林教授将七位专家的发言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对杨志军创作与文本的深度细读,一类是基于论坛主题的延伸讨论。他逐一梳理各位专家发言的价值,指出刘起林关于《雪山大地》“新山乡书写”的论断,期待其成为现代化转型书写的典范;赞赏张薇教授对“音乐小说”的界定,认为“堂吉诃德精神”与杨志军的创作理念高度契合;认同王炳中对风景书写的反思及“青海杨志军”概念的创新性;肯定臧杰先生的策展实践为文学传播拓展了新空间,并重申地缘文化与译介研究的重要性;指出郭茂全教授的研究将文学视野从旷野转向城市,关注人与空间的和谐关系;同时支持颜浩教授对改编问题的批判,强调理论与文本结合的重要性。
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豪杰副教授在论坛闭幕式上表示,此次论坛视野开阔、话语鲜明,既聚焦杨志军的具体创作,也涵盖西部文学、高原与城市文学的整体研究,对青海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的发展、西部文学研究的深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伟副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及学生表达感谢,未来将继续挖掘作家背后的文化根源,充分发挥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推动新时代西部文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通过聆听各位专家围绕高原文学、城市文学、生态书写及文学传播等主题的深度分享与探讨,兰州大学文学院生态批评团队师生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深化了对生态批评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也提升了将理论与具体文学现象相结合的研究意识。参会期间,兰州大学文学院生态批评团队师生还与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先生作了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对杨志军生态文学创作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