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兰州大学文学院生态批评研究团队赴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开展实践考察

2025-09-30  兰州大学文学院

   湿地苇风轻拂径,学问知行要合一。926日,兰州大学文学院生态批评研究团队赴青海湟水湿地公园开展的实践考察。本次考察由郭茂全老师带队,李登瑞、马睿麒、吴思琦、谷小溪、石甲一五位成员参加,旨在通过亲身的、多感官的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人与湿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这具身性体验滋养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和生态诗学课堂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与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之肾”,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境内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占世界湿地的1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湿地保护的重要性,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不断推进湿地保护工作。青海省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水河与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融合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一、联动湿地科普,共筑教育平台

   本次实践考察恰逢2025全国科普月西宁市“湿地趣探生态 科普悦享自然”主题科普活动盛大启幕,活动现场布局井然,分设有手工文创展览区、摄影展区、多部门联动科普展位和签名展板等,科普传播氛围浓厚。

   摄影展区展示了以湟水湿地、稀有物种为主的摄影作品与相邻的手工创作共同构成了从不同视角理解自然的参照。负责人向郭老师就当地相关活动的开展频次、作品选入方式等进行了介绍。

   在文创产品展示区,陈列着诸多植物叶片等自然材料手工制作的香囊基于观察感悟创作的绘画作品以及以植物果实为原材料的挂件,体现了制作者对地域自然元素的直接接触与个性化解读

   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警察支队与植物园、自然博物馆联合设立了展区。各部门依据其专业职能,分别提供法治宣传与科学普及服务,形成了法治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展示平台。团队成员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学习,并积极获取学习手册,拓展专业知识。

   活动现场设置了主题签名环节,团队成员在主题展板签名处写下各自的名字,旨在通过仪式化的行为引导与符号化的集体承诺,将科普信息转化为具身实践,并形成可视化的集体共识载体。

        二、探秘湿地科普馆,领悟生态智慧

   团队成员前往青海省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参观学习。该馆以走进湿地”“水生万物”“有文的湿地”“四季飘歌”“湿地与我们五大题,展示湟水湿地的湿意之美、生灵之美、文化之美、变化之美以及和谐之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在科普馆的系统参访中,团队成员通过多重展示载体对生态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习。郭老师以汉字构形学为切入点,以“汉”字为例进行解析,指出其水部形旁不仅记录了文明对水系的依存历史,更隐喻了人类系统作为自然子系统的生态从属关系,强调了水资源可持续性对于文明存续的基础性意义。

   科普馆内设置的声学认知区配置了多种鸟类鸣叫模拟装置,每位成员通过交互操作,准确辨识不同鸣声的声谱特征。同步配备的鸣声解说文本,为声音识别提供了文字支撑。在形态认知区,通过对比不同鸟类喙部与卵形的等比模型,团队成员直观掌握了形态特征与食性、繁殖策略的适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团队系统学习了馆内关于湿地水文调节、生物栖息地维护等生态功能的展示内容,这些知识为后续实地考察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三、湿地寻踪见证原生生态样本

   在本次湿地实地勘察环节,团队成员沿规划路线深入湿地腹地,建立起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立体认知体系。

   不同于对高原气候的传统认知,湟水湿地区域拥有饱和的空气湿度与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植被密布,物种繁多。团队成员特别注意到,该湿地保护区遵循着最小干预的管理原则。湟水河道两岸完整保留了原生河岸带结构,茂密的芦苇、香蒲等植物群落,直观地展示了自然河岸带在水质净化、减缓水流冲刷及为水禽提供栖息场所等方面的多重生态功能,各类水生草本植物与灌木丛自然生长,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缓冲带。在整个湿地公园范围内,除必要的栈道和小径外,绝大部分区域保持了浅滩和芦苇荡等多种典型湿地自然原生状态在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干扰的同时,提升湿地自我完成水平

   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团队成员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获得了直观理解,前期在科普馆学习的关于湿地水文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理论知识在此得到了实地验证。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完整的生态保护模式与系统性的自然景观,为团队开展生态批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现实参照有效地将生态批评理论与具体的保护实践相结合,架设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桥梁,也为团队成员从大自然中获取生态批评研究选题提供现实参考,避免陷入空中楼阁式的理论空转

   此次实践考察形成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验证的完整闭环。兰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团队成员通过参与多方联动的科普月活动,深入洞察了公众生态教育的现实路径在科普馆的系统学习中,完成了从传统生态智慧到现代科学认知的知识整合最终在走进湿地原生环境的实地感知获得了生态保护范式核生态批评研究的珍贵样本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实现了生态批评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的有效对话。

   本次实践考察既是对过往生态智慧的梳理与继承,更是面向未来的生态批评研究与实践的新起点团队将以此为契机,推动生态批评研究从书斋走向田野,从理论阐释迈向实践介入,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范式贡献学术力量。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