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七):立志、责任、仁爱

2021-01-20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培养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 职业经验”推出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王迟艳、刘露、姜鉴鉴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王迟艳: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

   “你我为了同一个梦想,携手并肩远走他乡……”每当这首歌想起,我的内心总是无比的澎湃。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总是会称自己为“汉硕人”。如今,随着我们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全球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汉硕人”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壮大。我怀揣着这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对这份事业的激情,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来到了这里。

   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对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出国实习受阻,孔子学院教学受挫。在此全球防疫,共克时艰的时刻,我们汉硕人不应该沮丧,我们经历了专业知识和中华才艺的打磨,接触过不同肤色的学生,形成了完备的汉语教学能力与文化传播意识。虽然汉语国际教育的当下面临一些困境,但是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变挑战为机遇。有道是“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汉硕人是作为一张献给国际的中国名片,汉硕人是积极向上的,则中国是积极向上的。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将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倾注在历史的长河里,流经四方。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齐聚一堂,它们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魅力正播撒四方。汉语作为千年来汉民族文化的载体,一字一句都渗透着悠远文化的底蕴。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者的我们,肩负着教授汉语、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也许这条路是会遇到困难,可能这条路充满坎坷,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期待在奋斗的旅程中遇到最美的自己。不论是过去也好,还是现在未来,坚定自己的汉硕梦,做好一位汉硕人,纵使跨越千山万水,我心依然充满了力量,让瀚宇之花盛开在地球上!

刘露:国际中文教师的“热”与“情”

   从小到大,我最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非常有感染力,我想站上那三尺讲台,更想成为一个有感染力的人。我想,每个教师最富有的就是拥有一群渴望知识的学生,然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满足他们的渴望。

   大学毕业后,我从事的是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却不是我所向往的人民教师,因为我深知自己所学皆不够,专业知识不扎实,课外知识不渊博,无能力做一个好的教师,我也深知一旦涉及这个职业,将意味着拥有巨大的责任,有责任教好!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我决定考研了,想要再次进入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有底气成为一名教师。在搜集报考信息的时候,“汉语国际教育”出现在了我的目标专业中,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教外国人学习汉语,这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专业啊,如果我能成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教外国人的汉语教师,那可真不错!

   我如愿了,成为了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也慌了,我选择的这个职业,意味着大责任、重任务。责任大,在于我们必须具备更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任务重,在于教学中除了汉语知识新,还有中国文化新,二者都是新知识的输入。

   我们不仅要做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也要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如何做好双重传播的工作?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积极进取,永远怀有求知的心态。未知不代表不存在、矛盾不代表冲突、适应不代表替换。其二,内外兼修,注重内在品格和外在形象。对外汉语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相当于一个中国的形象大使,在面对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时,自己的形象就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正如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大众文化,而我们所传播的必定是精英文化。其三,集思广益,心胸宽广。我们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不是知识文化的鉴定者。未历尽千帆之前,万般事态皆是新知。其四,擅于沟通理解,我们不仅在做师生之间知识的桥梁,也在做国与国之间文化的桥梁。其五,学富五车,要有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方自信。当然,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热情的心。“热”代表着你对这份职业的热衷、热爱,“情”代表着你得付出感情、激情,二者兼而有之方可。

姜鉴鉴:以“仁”待人,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

   少年的时光里,我时常静静地看着墙上粘贴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标语。偶尔阳光洒下来,会照在“人”字上,晕成一团光亮。古往今来,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家庭,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但是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长期的积淀,十年能够树木,百年才能树人。

   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任务是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实现“树人”。而作为一名第二语言的教授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树人”,就需要我们遵循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在我看来,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来源于“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为“仁”,而“人”和“仁”不仅音同,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是相通的。以仁待人,用自己最大的善意对待学习汉语的学生,帮助学生提升汉语水平;以仁育人,尊重每一名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以仁友人,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仁”不仅是思想品质,也是“职业精神”。

   中国文化是一个伦理型文化。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人,我也会时常会将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融入到汉语教学之中。不以年岁外貌论长幼,仅以汉语水平论高低。在海外教学实践中,时常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学习汉语。尽管老人已近古稀,但是从我的“职业伦理”来看,他仍旧是一个渴望学习汉语的孩童。因此,每当老人有些微进步,我都会极尽赞美,老人也会露出孩童般欣喜的笑容。

   国际汉语教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我们仅仅是这项事业上的一个小点,但是正是我们这些密密麻麻的小点推动了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十年树木,我期盼汉语之树终成参天之状。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