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导学团队(一):文学院文艺学导学团队

2020-09-04  文学院
同心同德,砥砺奋进,成就人生的别样光景。在兰州大学文学院有着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于生活的波澜不惊之处,不时让兰大学人领略一鸣惊人的文苑风采。他们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在岁月长途和学术海洋中千淘万洗,收获颗颗真金。他们,就是文艺学导学团队。文艺学导学团队由文艺所所长张进教授带头,王大桥教授、郭茂全教授、王莹副教授和聂成军、王垚、姚富瑞、杨瑞峰四位讲师构成核心力量,陈富祥、祁和平、王眉钧、韩薇、魏先华、漆飞、戴建国、何琪萱、王红丽、周刘冰、刘晨、蒲睿、杨鹏、崔亚莉、希瓦拉、桑沐等博士和二十余位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
张进教授
王大桥教授
郭茂全教授 
王莹副教授
聂成军老师
王垚老师
姚富瑞老师
杨瑞峰老师
几度春秋,他们潜心积淀,矢志奋进,不断向上攀登,为学院学科建设助力,在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西部项目共四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四项。团队成员均在985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正处在学术创新高峰期,年富力强的治学优势和合理的梯队结构保持了学术研究极强的可持续发展性,为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稳定动力。
精诚所至:春风化雨与笃志勤学
为全力建设文艺学的“学术共同体”,所里的师生们都以各自的努力而尽心奋斗。
导师们甘为孺子牛,竭诚去做“树人”的教育事业,用春风化雨式的培养方法引导学生们走上宽阔的学术之路:和蔼地与学生探讨学术问题,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多样化的学术成长方式,提倡自主学习,互助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交流,资料共享,共同砥砺奋进;多次组织“读书会”和“学术沙龙”,促进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汲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自我发展空间;把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面对学生的学术疑难与生活困惑,或悉心解答或给予适当建议;百忙之中依旧拨冗指导学生的课业,夜晚久久不熄的灯火、简明扼要的短消息、时常的语音电话和详细的论文修改意见,见证了导师们对育人事业所做出的精诚努力。
学生们以“立学为先,读书为本”为座右铭勉励自我以积极奋进,广开眼界:读万卷书,参与文艺问题的争鸣活动,踊跃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不断巩固自己的理论功底,扩展自己的学术视域,在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中,把每一点进步都化作漫漫学术之路的坚实脚步;业广为勤,他们用勤奋与笃学诠释对学术的热爱:去往自习室的路上,总有迎着朝阳的澄澈脸庞,手捧书籍的步履匆匆;在宿舍、食堂或公交车里,总有对探讨交流的风趣回忆,对学术领域妙闻轶事的幽默分享;在自习区、教室中,总有奋笔疾书的声音,浏览电子资源的专注目光。他们与勤为伴,在生活中学习,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发展。
志存凌云:在大平台展示更好的自己
功崇惟志,文艺学导学团队志存高远,“关注大问题,拥有大情怀,做坚实学问”,所长张进教授以身作则,始终以这样的责任意识和笃实作风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学生提供鲲鹏展翅的广阔天空,助学生冲刺一流,积极努力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对外交流平台:在校内积极举办师生交流的研讨会,如20184月兰州大学由张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开题报告会暨“中国经验的审美表达”学术研讨会,8月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推进会议,依托该项目文艺学导学团队成功举办多次学术会议,项目开题报告会暨“中国经验的审美表达”学术研讨会期间开展了针对学生论文和学习状况讨论的“圆桌会议”,11月项目组与安特卫普大学和浙江大学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联合举办了以“时尚研究、美学与饮食文化的转译过程:比利时、中国和日本为例”为主题的“中欧丝路审美文化双边高层论坛”。20194月,“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目推进会”在兰州召开,与此同时,项目组在玉门博物馆召开了“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玉门分论坛”,7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在兰州大学举行,10月“丝路审美文化高端论坛暨课题中期研究推进会”在兰州大学举行。20208月,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第3期)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推进会在线上举行,系列学术研讨会、工作坊、学术论坛促进了教学相长;积极寻求与校外的学术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展开暑期研修班活动,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和安特卫普大学彭静莲教授建立长期有效的学术合作,至今已举办“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3,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团队成员还完成了数据库框架建设,开通了网络和微信交流平台,拓展了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渠道。
张进教授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彭静莲教授会议合影
文艺学学子们也在日渐进步中实现凌云之志,在各类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平台上,团队的学生成员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留下自己奋进的足迹:团队学生或独立或合作,曾多次参加国际与国内高水平会议、工作坊与研修班,如201620179月浙江大学举办的两届“阿列西当代美学”学术研讨班;20176月的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论坛“马克思主义与当前文艺批评”学术研讨会;20179月华东师范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主持召开的“后人类语境与文论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与浙江传媒大学主办的“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暨“延安文艺与当代文艺发展”学术研讨会;20185月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理查德·沃林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研究”短期系列讲座研讨班; 11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青年论坛暨“物质、媒介与技术:当代文论研究的新动向”学术研讨会、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国际工作坊20198月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Oriel College)主办的为期两周的交流项目。文艺所硕博士研究生多次参与上述学术活动,积极提交论文,借助会议机会与其他老师学生交流学习,了解学术前沿概况,丰富、巩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借助诸如此类的大平台,在与不同学校的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学术热情被培养和发展起来,自身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
更上层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导学团队在辛勤耕耘后终于收获累累硕果,在不断地厚积薄发后,使得文艺学学科建设和自身学术之路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科研成果喜获丰收:迄今为止,导学团队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5项,导师科研成果44项,师生合作成果14项;学科建设一马当先:在文学基本理论和美学基本理论这两个专业学科建设上接近国内一流学科水平;在新历史主义文论研究、翻译文论研究以及物质审美文化研究领域处于学界研前沿;视觉文化研究、当代美学、文论研究处于学术研究前沿;文学、艺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理论研究优势明显,文艺人类学、文学人类学以及审美人类学研究处于学术研究前沿;文化批评、文学批评以及艺术批评研究领域,西部艺术研究、活态文化研究以及西部散文研究处于学术研究前沿。
团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培养下,在学海中艰难潜行后,终迎来黎明之光。一直以来支撑他们砥砺自我、与团队同舟奋进的力量,源自前行与仰望的那个方向:优秀。导学团队中,很多学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以漆飞与蒲睿博士成绩尤为突出。两名博士生勤奋刻苦,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问题意识,良好的学术素养,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漆飞在王大桥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参与上述学术活动的发言与讨论,并发表核心期刊数篇,其中在美国的文学与艺术杂志(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上发表英文论文一篇。2018年获笹川良一青年教育基金奖学金;2018分别获甘肃省与兰州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20年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审美正义与当代美学伦理转向研究”。蒲睿在张进老师的指导下,发表核心期刊多篇,2019年获笹川良一青年教育基金奖学金。
2017年文艺所所长张进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以来,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标志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不仅切实提升了该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文艺学学术共同体建设。
同心同德,他们同舟而行,在学术海洋中积淀、奋进、拼搏,直挂帆,遍览胜景!
 
《研学集萃》栏目介绍
为及时总结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宣传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教学相长的典型案例,推广优秀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经历与经验,进一步增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院将通过微信平台,以研学集萃为总题,分批有序推送研究生导学团队、示范课程、治学经验、学术新著、优秀研究生、实践心得、学在假期等方面文章。各栏目具体内容为:
导学团队:研究生教学团队、优秀研究生导师的宣传与推介。
示范课程:研究生专业课程的经验总结、学生反馈、课堂作业展示等。
治学经验: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治学经验。
学术新著: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新发表的学术成果。
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经历与经验。
实践心得:研究生参加各级各类项目、实习、志愿服务等的心得体会。
学在假期:暑假、寒假期间研究生读书、写作、实习、实践等方面的事迹或心得。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字数不限,配相关照片。投稿常年有效,只接收Word文稿,邮箱为xbyang@lzu.edu.cn。感谢分享和关注!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