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导学团队(二):敏春芳教授“语言接触研究”导学团队

2020-09-08  文学院
语言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研读延绵三千年不断的母语,领悟其中语言文字蕴含的独特魅力,“不仅是一种‘技术’和知识,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西北地区文明发源极早,民族众多,历史上民族流徙频繁,语言资料丰富,既有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又有阿尔泰语系的东乡语、保安语、土族语、撒拉语和东、西裕固语等,不同语言之间相互交流,不断融合,形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这为西北语言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敏春芳教授和她的团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拓展研究领域,建立了富有特色的“西北语言接触”研究,并于2019年成立了“兰州大学语言接触研究中心”
练就真本领,锻造语言研究全面手
2019年的2月2号,临近放假之际,为了避免同学们在假期懈怠,敏春芳教授利用手机通讯功能,建立微信学习交流群,督促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充电和补课。她指导学生:“人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关键是当下的努力!”随波逐流或者放任自流的生活,是找不到方向的,对于正在求学的同学们,更是如此。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读书要一个字一个词地解剖麻雀,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她说:学术研究的每一步发展都不是空中楼阁,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和出发点。她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练就一身真本领。将学生培养成“语言研究的全面手”,这是她的育人的目标。敏老师经常强调语言学的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首先,锻造理论知识全面手。在学术上练就真本领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夯实基础,而夯实基础的前提是精读经典论著。微信交流群“敏门学习群”见证了大家一起精读经典论著的过程。“精读经典论著活动每周周日的晚上七点半开始,之前先打卡,每人字数不少于千字,每人已打卡近三十余次。
“精读经典论著”活动每次都是敏老师先祖述师说,然后同学们一个个研读讲解,最后由老师一一点评。读书演讲活动一般都需要三个多小时,大多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才能结束。近期已精读了《语言论》《历史语言学》《汉语史稿》《近代汉语读本》《近代汉语助词》《汉语词缀研究》《汉语史的研究和汉语史的语料》《近代汉语研究的新进展》等著作以及有关西北方言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等。有的同学还附有详细的读书笔记和相关问题的梳理与研究。如博士生李小洁最近梳理并分享了《近代汉语助词》中助词“了”的演变过程、宋珊整理了《近代汉语助词“个”》的发展变化、张黎分享了《历时和共时视域下汉语助词“过”的研究评述》;硕士生王玉婷的《近代汉语结构助词“底、地、的”与动态助词“得”研究综述》、宋晓丹的《近代汉语助词“来”“去”》、马卓婷的《近代汉语动态助词“将”和“取”》、徐悦然的《近代汉语中的词缀“生”》、李文娟的《近代汉语助词“却”》等等,都是分门别类,从不同的层面对近代汉语助词进行深度解读。“精读经典论著”活动接下来还将继续研读《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注》《读书杂志》《敦煌变文校注》“注”“疏”类著作以及《汉语核心词的历时与现状研究》等。
微信群中硕博一年级的同学都在大量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并找寻着自己的研究课题;二三年级的同学也在加紧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工作,毕业的硕士不仅在修改毕业论文,还在紧张地准备着即将到来的考博……同学们在交流分享后,真实地看到各自的不足和问题,如自制力不高、惰性强、专业基础有待夯实等等。尽管无情的病毒阻隔了空间上的联系,但温暖积极的微信学习群却给同学们营造了另一个畅所欲言、学习互鉴、心灵共振与理想和鸣的阳春绿园。
敏老师极力主张广泛涉猎,打通界限。尤其是博士生的学习和培养,面要广,眼界要开阔。她认为,汉语史研究的领域既要重视汉语史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土文献和汉译佛典以及域外资料;要注意语音、语法、词汇之间的关系;要重视上古、中古、近代之间的联系;要把现代汉语方言和汉语史结合起来。学生的学术研究道路很长,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除敏老师自己完成的《敦煌愿文词汇研究》之外,同学们已经完成的、跟传统文献有关的选题有:西北宝卷文献整理语言研究(博士)早期汉译伊斯兰教典籍整理与语言研究(博士)《元刊杂剧三十种》集校与研究(博士等;与域外文献相关的选题有:“《热河日记》文献整理与语言研究”(博士)“《湛轩燕记》词汇研究”(硕士)“《唐话纂要》语言研究”(硕士)“《老稼斋》燕行录词汇研究”(硕士)“汉语会话书《官话问答》助词研究”(本科)等等。毕业的博士生中,三位已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五位获得了各省规划项目的资助;有的学生已经在《中国语文》《方言》《世界宗教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其次,要不断发掘新材料。敏老师常说:有新材料才能发现新问题!她开玩笑道:新材料不会从天而降,而要通过实地调查来获取。所以,每到暑期和节假日,敏老师都要带领同学们深入西北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研。调查过的地方和语言有:东乡县24个乡镇的东乡语和东乡汉语,临夏积石山“保安三村”的保安语;青海祁连山“托茂人”的语言和化隆地区“卡力岗”人的语言等等,在此基础上敏老师自己已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目前在研的是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完成了一部著作《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东乡语与东乡汉语研究》,并在《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个别研究成果也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团队已完成了“青海托茂人语言研究”(博士)“西宁城东话语法研究”(博士)“积石山方言语法专题研究”(博士)“天祝话参考语法研究”(博士)“西北方言与元白话语法比较研究”(硕士)“保安汉语‘格’标记”(硕士)“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临夏话”(硕士)等等一系列与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接触有关的论题。
最后,还要锻造实践能力全面手。2020年暑期,敏老师带领学生前往甘肃武威市,进行武威市方言声调的田野调查。此次调研是方言调查发音合作人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调查了老、中、青、少四个年龄段和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地区的男、女发音合作人五十多位。
敏老师说:“语言接触研究”是我们的语言学研究独树一帜的地方。必须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她强调:方言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是历史语言的活化石,能弥补古代文献之不足,作为有声资料,不许有半点的含糊。调查的材料也一定要真实可靠。“无征不信”。她从调查材料的精心准备、发音合作人的精挑细选、记音、录音以及语料的转写和整理等等,都给学生一一指点,耐心解答。
以会促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9年“兰州大学语言接触研究中心”成立,以中心成立为契机,整合研究团队,开启西——北联盟”——西对话”
“西——北联盟”是指与中国社科语言研究所之间的联合。联合召开国际研讨会、邀请语言所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我校的语言研究。与中国社科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室已联合举办了三次与“语言接触有关的”国际研讨会。去年(2019979联合主办了第三次“语言接触与西北汉语方言的演变”的会议,此次“语言接触与西北汉语方言的演变”论坛,深入交流并探讨了语言接触在西北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影响与渗透,涌现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加强了各地区语言研究的沟通与联系,展示了更加丰富的语言资料和研究成果,促进了语言接触研究的发展。
“语言接触与西北汉语方言的演变”论坛的与会学者
“东——西对话”是指奔赴东部著名高校,开展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兰州大学与浙江大学在汉语史与方言研究领域对话
2019年11月14-17日,应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语言认知研究中心邀请,敏春芳教授一行7人,前往浙江大学进行为期3天的学术交流,并看了在浙江大学读博士的校友。本次交流为两校语言研究搭建了交流、沟通与合作的平台,双方师生受益匪浅,一致赞同这种“东西对话”“师门导师”之间学术交流的方式,并期望此类学术活动一直延续下去。
2019年11月2日至3日,主办首届“甘肃汉语方言学术研讨会”,来自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罗端(Redouane Djamouri)、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蓝研究员等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9位学者代表应邀作大会主旨报告,20所省内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9位学者、13位研究生分别参加了语音词汇组和语法组的发言和讨论。专家们亲眼目睹了兰州大学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2019年度团队除组织举办了两次大型的学术研讨会外,还四次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每次3-8人。参加学术会议让学生了解了本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会议促进团队的学习和融合,是一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水平行之有效的模式。
 
学习和运动,两者都要在路上
敏老师特别强调“学习和运动,两者都要在路上。”要同学们具备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她常说,人要有“精气神”。所以,“敏门微信群”的日常打卡除了学习外,还有运动健身。
敏老师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持两天一跑,每次跑十公里左右。她也督促学生坚持锻炼。她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两届由甘肃省举办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她说:要跑最远的路,看最美的风景,关键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质变源自量变:敏老师教导的“1万小时的锤炼”“每日千字的练笔”和“十公里的长跑”正是跬步积累,以至千里的过程。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