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导学团队(三):魏宏远教授“中国古典传记研究”导学团队
传记,是一种古老而焕发着生机的文体/文类,它记录了前人的功过是非,也承载着历史的变革与衍进。学者关注传记由来已久,中国学者早在上世纪初便开始翻译西方传记学论著,试图借西方传记研究方法关照中国传记。时至今日,一百多年已过去,中国古典传记的价值仍未得到全面地发掘与肯定。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古典传记便显得极为迫切而必要。魏宏远教授致力于明人传记研究,不仅关注传记的文本性,更强调将传记与社会生活、文化生产、商业运作结合起来,视传记为一种活的文献,探究传记的物质性、历史性与社会性,考察中国古典传记研究的中国特色,以期建构有别于西方的“中国传记学”。2020年,魏宏远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人传记文体关系研究”成功立项。魏老师已在明代传记这一领域耕耘近十年之久,他带领的在读博硕士和萃英学院本科生谢一丹、李丹、张丹、张艺昊、徐佳慧、李芷莹、过琪文、王如月、杨宇洁等,以及已毕业的硕士李艳好、孟宁、柴克东、张艳红等都参与其中。
魏宏远教授
立足文献,夯实基础
中国古典传记研究立足于文献本身,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必不可少。魏老师极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他开设的课程几乎都与文献学基础相关,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门便是“古籍整理与实践”。他强调,古籍是第一手文献,不仅要会读古籍、时常读古籍,还要学会使用古籍。在魏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每一位同学都是从古籍点校启蒙:句读,分段,划专名线,注意版本、目录、辨伪等等。从2012年至今,魏老师指导的每一位研究生都参与过古籍整理,迄今为止已点校《艺苑卮言》8卷、《吴国伦全集》81卷、《弇州山人四部续稿》207卷、《凤洲笔苑》8卷,共计304卷,其中《吴国伦全集》与《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将于20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魏老师认为研究古典文献需要做到“三勤”:腿勤、手勤、脑勤。所谓“腿勤”,就是要往来奔波于各大图书馆,实地接触实物文本,并致力于发掘新材料;“手勤”指不能过度依赖于整理本,需知即使是由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古籍整理本也难免存有讹误,研究者要格外留心一手文献的收集、点校与阅读,如此方能发现新问题。在魏老师的引导下,博、硕士勤于思考、乐于写作,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如孟宁《<昙阳大师传>与<魏夫人传>比较》、魏凯《万斯同本与殿本<明史·列女传>之比较》、柴克东《多种张居正传记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檀德瑶《新都杨氏兄弟关系考证及杨廷仪其人研究》、谢一丹《<王阳明先生图谱>视觉形象与编纂意图探赜》、乔月《“子傳”还是“子傅”?——陆师道表字考》、陈雪扬《<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等等。
魏老师在研究王世贞、带领学生整理王世贞文集时,特别关注到王世贞所著《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且《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包含大量行状、墓志铭、传记等。魏老师由此尝试以王世贞传记为基础,对明人传记展开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他率先发表了《附魅、祛魅和返魅:昙阳子传记形象的历史演变——从王世贞<昙阳大师传>说去》《事实、理解与还原:传记的文本间性——以王世贞传为例》《王世贞传记形象建构的三个向度》等一系列论文。与此同时,魏老师也指导硕士生以明代阁臣、文士、大儒的传记为研究对象,在收集、点校、比对传记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论文。自2013级硕士生孟宁《王世贞传记资料研究》始,魏老师已指导硕士生魏凯、柴克东、檀德瑶、谢一丹、乔月相继完成徐阶、张居正、杨廷和、王阳明、刘宗周传记文献的研究,其中,2013级硕士生柴克东的论文《张居正传记资料研究》获得校级优秀论文,2015级硕士生檀德瑶的论文《杨廷和传记资料研究》在2018年甘肃省抽检学位论文时获得优秀(本次抽检甘肃省共抽检 415篇,优秀仅13篇)。魏老师本人也于2016年获得兰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称号。
关注前沿,探索新知
除了扎实的文献学功底,魏老师也十分强调传记学研究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术前沿的关注。2020年7月6日至8月3日,魏老师牵头举办传记学读书班,2019、2020级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徐佳慧、王如月、李芷莹、过琪文与2020级博士生李丹参与了此次活动。徐佳慧从目录学、史传、丛书与类书、传记概念四个角度切入中国古典传记,探究如何界定“传记”的范围与内涵;王如月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切入朱东润、梁启超、胡适、许寿裳等民国传记学家,思考中国近代传记文学理论的流变过程与实践方式;李芷莹从日本目录和数据库入手,查找日本传记研究相关作品、专著与论文,探讨日本传记文学与中国之关系;过琪文从欧美传记文学史与目录分类入手,探究欧美传记理论传入中国的途径及其如何影响中国传记文学;李丹则从学术史角度整理国内外传记理论专著,站在概念史、思想史、学术史的高度,把握“传记”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并完成《近百年传记研究综述》一文。此次暑期读书班打破了师授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同学们在课下大量阅读、梳理、总结,在课堂上用PPT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出自己在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魏老师据此指导同学们阅读相关书目,尝试解决问题。
“传记研究”暑期读书班课堂
魏老师不仅注重让学生“写出来”,还带领学生“走出去”。魏老师多次带领学生参与学术会议,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借此提升学生的学术热情。2018年9月27—29日,魏老师带领古典文献专业数10位同学参加了由西北民族大学举办的2018年中国西部高校“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研究生论坛,2016级硕士生乔月和谢一丹分别提交论文《‘真古君子’与‘君子之过欤’:刘宗周‘论赞’评价》《<王阳明先生图谱>视觉形象与编纂意图探赜》,2017级硕士生陈雪扬和李丹分别提交论文《沙僧的神话原型探源》《<凤洲笔苑·嘉靖阁臣志>孙应奎其人考证》,2018级硕士生张丹提交论文《<西游记>时间变换矛盾关系研究》,论文获得评审老师的肯定。2019年7月6—7日,魏老师带领2018级硕士生张丹、张艺昊前往山东大学参加“2019年明代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2019年10月25—27日,博士生谢一丹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国际传记协会亚太分会2019年年会‘亚太文化与传记’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传记书写中的事实、情感与表现——以王阳明削爵为例》并发言。2019年12月20—22日,兰州大学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2019年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坛”,博士生谢一丹与硕士生张丹提交论文《名卿、心学家、理学家:明清王阳明传记形象博弈》《<西游记>时间变换矛盾关系研究》并发言。2020年7月18日—8月25日,萃英学院本科生杨宇洁参加了浙江大学“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暑期实践,制作并发布“《王安石行迹图》(1021-1086)”“《民国嵊县志》卷二十三经籍志分布图”。
2019年7月26-28日,魏老师还带领团队举办了“明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此次会议由兰州大学文学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研究生共计45人参与了会议。团队成员张艳红、谢一丹、陈雪扬、李丹、张丹等均提交论文参会。值得一提的是,魏老师指导的两篇由萃英学院本科生撰写的论文,孙悦《从唐僧出身故事观<西游>版本源流——兼与陈大康先生商榷》与龙飞宇《杨继盛集版本源流考及其诗集校勘与疑例考辨》以细致的考证、新颖的方法、严谨的态度获得了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2019年“明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与会学者合影
参与式研究,群体性扩展
魏老师特别提倡“参与式研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中,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和“学术”的价值和意义。传记导学团队不仅仅关注传记,还立足于现实,旁涉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改编。2014年,魏老师组织兰州大学文学院“红楼梦协会”10位本科生完成了青少版《红楼梦》的改编,该书由辽宁少儿出版社2014年出版发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兰大版《红楼梦》”。2017年,魏老师策划改编青少版《西游记》,师生共同探讨了《西游记》的经典化过程,《西游记》的微观空间与视觉传播,文化再生产、文化创意和经典改编与儿童视角等学术问题,该书于2019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针对改编《西游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学们深入思考,由此产生了数篇论文,如陈雪扬《沙僧形象演变再探——兼谈丝路对沙僧形象演变的影响》、张丹《自我与自由:论<西游记>的时间叙述》等。孙悦同学以《<西游记>青少版读物叙述话语研究——以<三打白骨精>为例》为题,申请到“萃英学生创新基金”,获得国家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完成论文《从唐僧出身故事看<西游记>版本流变》。《兰州晨报》称赞此次改编“将学生带入了知识的再生产过程,形成以‘经典—学术问题—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参与式学习模式,建立起以学生、问题、教师、改编四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体验式专业教学‘新生态’。”
共商《西游记》的改编
魏老师学术视野开阔,不仅专注于中国古典传记研究,还旁涉到明代别集的整理与研究、明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且继续在王世贞研究领域耕耘。2019年,魏老师获得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吴国伦全集》整理”。202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明代少数民族诗文文献辑录与文学交融研究及其资料库建设”子项目——“明代少数民族诗文文献整理与研究电子资料库建设”。对于王世贞研究,2019年,魏老师以《王世贞文学与文献研究》荣获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魏老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王世贞晚年文献及文学思想研究”;2013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子项目——“以《弇州山人续稿》为基础的王世贞晚年文集整理与研究”;2019年主持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王世贞诗文集文献学研究”。在传记研究领域,魏老师也将继续带领学生拓展研究范围,由专人传记研究转向群体传记研究,如明代阁臣传记研究、明代文人传记研究、阳明及其后学传记研究等。
传记的研究前景极为广阔,有言云:未来的一千年将是传记的一千年。当下,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涌现,“传记”边界逐渐模糊,其定义与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地被改写。随之而来的疑问,便是究竟什么是传记?如何界定传记的边界?这些问题都没有被解答,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中国古典传记将给予我们线索与答案。然而,当不同传记篇目对同一人的评价迥然相异时,便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追问:传记究竟是人生的真实再现,还是作者有意或无意识的文学虚构?传主形象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被构建出来的?又是怎样被建构的?这些都是极为有趣而发人深省的话题。研究中国古代传记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魏宏远教授将带领传记学研究团队,继续立足于文献学基础,关注学术前沿,为打通中西古今传记间的隔膜,探讨传记研究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话语”,建构“中国传记学”而迈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