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导学团队(五)|崇本而无逸,守正以出新:记雷恩海教授“文献与批评”导学团队

2020-11-16  田竞 王婷

   所谓“文献与批评”,是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基础上,将文献研究与文学理论批评、思想学术批评相结合,实则涵盖着文献与批评、文献与思想、文献与社会三个维度。在这种理念下,雷恩海教授创建了兰州大学文学院“文献与批评”导学团队,鼓励并引导成员从文献与理论出发研治典籍,剖析概念,揭橥思想。注重在系统的学术训练中钩玄提要,提升思维,塑造能力。团队现有在读博士后一人,博士研究生九人,硕士研究生六人。已培养出曾贤兆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苏利国、曹志坚副教授,安家琪(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何安平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等数十位青年学者。硕士生陈媛、王婷、殷红先后进入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深造。此外,团队在文化传媒领域亦不乏优秀学人,如读者集团“读者·新语文”阅读写作平台总监、全国十佳阅读推广人王廷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宋媛媛等。在导师的影响下,团队成员脚踏实地,读书明理,奋发有为,努力凸显自身的学术追求与文化理想。            

学本厚植,师说维新

   团队导师雷恩海教授,1969年生于甘肃景泰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大学博士后,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与文献、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承担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项目,出版著作多部,如《皇甫谧<高士传>注释全译》《大历诗略笺释辑评》《中国古代文论的融通与开拓》《古典诗学的整合与重建》等,皆体现出扎实的文献基础与宽广的学术视野。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文学评论》《甘肃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兼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编委,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务。雷老师作为副主编参与编撰的《中华大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曾获“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一等奖”。个人的科研成果曾获“全国古籍出版图书二等奖”“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先后四次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对于治学,雷老师曾“学术前沿”与“学术后台”的概念作过精辟阐述:他希望团队成员们在学术研究中切勿盲目追逐研究热点,应当以坚实的文献积累、良好的学术素养为基础,坚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学术的过程中应留存一份敬畏之心。学术研究有“前沿”,当然也应有后台。所谓后台,就是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文献研读、理论修养,立足于基本的文献,竭泽而渔,融会贯通;培养深厚的理论思辨能力,有敏锐的理论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既见树木,更见森林坚实深广的学术后台,才能立足于前沿,守正以出新,才能创造出有思想的学术。            

   正是在这种“前沿”与“后台”的积淀下,雷老师带领团队成员以文学研究为本位,力图彰明思想,传扬文化。科研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共同体建设·隋唐时期”,意在从李唐王朝政府组织、制度、管理、学术、思想等具体方面入手,建构其背后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以此为论,发表《文化共同体视阈下唐初文学理想的建构》《论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必然性——以萧颖士“化理”说的思想与文化渊源为例》《重建文化共同体的学术自觉——陆德明<经典释文>与隋唐文化共同体建设》等数篇文章,团队成员苏利国、杨丽花、田玉芳、何安平等人皆参与项目课题的研究中,发表论文《胡风东渐与文化认同——论唐前期文化共同体建构的特殊历史意义》《论武德时期与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之关系》《文化共同体主题在唐前期主要文学体裁中的反映》《论晚唐文化共同体建设——以晚唐文学视野中的王通接受为例》《元结与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等。雷老师对传承文化的重视,还体现在由他主编的“国学经典书系”中,这套丛书于2017年12月在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团队成员曾贤兆、苏利国、曹志坚、张志玮、何安平分别负责《说苑》《韩非子》《礼记》《史记》《论语》的品读。此外,雷老师带领成员对丝绸之路历代赋的整理与研究,亦显示出弘阔的学术视野、坚实的文献基础,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彰显与弘扬。

训练思维,培育思想

   雷老师希望学生做“有情怀、有理想、有思想、有文献、有理论、有方法”的“六有”之人。在平时的教学指导过程中,他一方面注重古籍注释、文献解读,另一方面贯穿融合文学批评史料、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研究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时,要结合史料深入还原文学生态,进而体味、感知并发掘文献的内涵与指向。与此同时,团队每两周例行论文互评会。雷老师要求成员每学期至少提交一篇论文进行讨论,课堂上,先由成员互相指擿,随后老师针对论文内容,就如何立论与建构篇章给出意见。正是得益于老师的治学方法与学术训练,成员们脚踏实地,沉潜学业,持之以恒,并随之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其中,曾贤兆先后主持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叶燮诗论研究”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叶燮与清代主流诗学研究”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明清性灵思潮与中国文学近代化研究”;田玉芳主持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唐代甘肃籍诗人的边塞诗与丝绸之路的文化关联研究”,甘肃省高校2019年度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唐代传奇小说中的甘肃人文意象研究”;苏利国、曹志坚、张志玮、田竞等成员依托博士论文选题,先后申报主持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就团队论文成果而言,在雷老师的指导下,曾贤兆《与苦难共舞》《明清性灵与文学演进》和杨丽花《<玉合记>:性灵所钟,情自真醇》发表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田玉芳围绕中唐“五窦”发表数篇论文,着重对窦庠、窦常等人诗歌系年曾贤兆以叶燮为研究对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曹志坚、苏利国、何安平、陈媛、王婷、殷红等成员在读期间亦各有数篇高质量的论文刊发。此外,雷老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亦连年获优:硕士生陈媛、王婷的学位论文《元遗山碑志文研究》《林琴南<春觉斋论文>研究》分获“2017-2018学年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8-2019学年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深化合作,拓宽交流

   为提高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团队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联合《光明日报》国学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多次在校内筹办学术会议,持续增强深度交流。多次率领团队成员参加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交流,转益多师。2018年7月“守正以出新——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学术论坛”,团队成员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提交论文并发言,主要有曾贤兆《论叶夑对七子派的批评与王士禛神韵诗学的式微》、苏利国《唐代前期内迁胡族汉化现象的文学解读》、曹志坚《试论“史笔五法”的内涵及其范式意义》、杨小红《论田锡对北宋“文统”构建之贡献》、杨丽花《徐铉文治思想述论》、张志玮《从晋武帝诏令论西晋初期治国举措》、祁传博《宋代收瘗诏令述论》、陈媛《以碑志存当代史料——元遗山碑志文的的史学价值》、曹楚炜《曹魏复议肉刑之我见》、王婷《恤民体道——林纾文章血性论》、殷红《黄彻<?溪诗话>中的直谏观》等,通过专家及同学的点评交流,激发出钻研学术的热情。在2019年7月“陇右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中,雷老师从陇右唐诗之路的路线、代表诗人、文化品性与诗性审美三个方面立论,抉发陇右地理位置与人文精神的独特性。2019年12月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坛”,成员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师生进行交流研讨,汇报的论文有:张志玮《西晋诏令与奢靡世风悖离原因探析》、田竞《獭祭曾惊博奥殚——<玉谿生诗集笺注>引书考》、张方星懿《品性、地域、家学与戴亨辽左名家地位的生成》、董豪《论王阳明诗歌中的初心暨其行藏观》、刘岩《北宋“太学体”事件覆议》等。雷老师希望以此为契机,在今后不断强化、丰富学术交流的形式和内容,进而形成良好的传统,带动兰州大学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在更深、更广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雷老师不仅注重在校内的交流探讨,还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参加会议,使成员能够借此掌握研究前沿,拓宽学术视野。其中博士生曾贤兆、曹志坚、苏利国多次参加学术会议,杨丽花、张志玮于2017年9月在河南洛阳参加中国刘禹锡研究会2017年会暨中唐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10月“唐代文学与丝路文化暨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张志玮以《陈情述事,拔擢英贤:三国时期荐表研究》为题做汇报发言。2018年10月,杨丽花、张志玮赴河南博爱县参加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2018年10月“‘一带一路’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学高峰论坛暨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中,成员积极提交会议论文并发言,主要有杨丽花《论晚唐文化共同体建设——以晚唐文学中的王通接受为例》、张志玮《辉音峻举,鸿风远蹈——两晋诏令文学性探析》、田玉芳《中唐“五窦”之窦庠诗系年》、田竞《“秦州”地名从原型到意象的嬗变探微》、王婷《论林纾古文文体论对<文心雕龙>的祖述》、殷红《<?溪诗话>诗学批评对象之杜甫批评》史婷《以曹丕诏令探析其多维度性格及治国方略》等。

   学问之道,唯有不懈努力,方能有所成就。生命虽然有限,但追求知识与真理之路则漫长而无边界。治学无捷径,亦非安逸享乐,职是之故,雷老师以 “无逸斋”为师门微信群命名。以文学研究而传道明心,不随波逐流,成为有思想、有情怀的当代学人,乃所望焉。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