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做新时代有能力的汉语教师

2020-12-28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了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  职业经验” 推出2014届校友李乐的职业经验与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从“心”开始做新时代有能力的汉语教师

李乐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从古至今都未停止,语言是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对外汉语教师正是汉语走向世界的“架桥人”。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也为汉语国际教育赋予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使命。

   我认为,新时期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具备“四心”——对教育工作的创新之心、对学生的赤爱之心、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之心。对外汉语教师应以内促外,从“心”开始, 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以确保汉语教学高速发展,确保汉语稳步而健康地走向世界。

   一、对教育工作的创新之心

   创新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崔希亮教授曾指出,一个称职的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很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心理素质。在知识结构里,首先必须具有较好的有关汉语言文字学的功底,掌握好有关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具备与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如文学、教育学,特别是有关外语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知识等。在能力结构里,首先要有较好的母语素养和表达能力。有了较好的母语语言素养才能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善于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以便进行卓有成效的汉语教学。同时要有较好的外语的语言素养与语言能力。有了较好的汉语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乃至出色的对外汉语教师。其次要有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以便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使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汉语学习者都喜欢学习汉语,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

   创新要适时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 提出新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对外汉语教师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开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服务于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便研制出越来越多的有助于汉语课堂教学和汉语远程教学的具有音频、视频多重互动性的多媒体网络软件、慕课、微课等。

   二、对学生的赤爱之心

   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除了来自教师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外,主要来自教育态度、教育水平以及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着“育才全球,感召天下”的使命感,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心,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眼里要有学生,心里要有学生,要多为学生着想,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难点。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广博的, 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传授汉语知识技能,更要给予学生尊重、信任、宽容、赏识、理解, 从不同角度欣赏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所关注, 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受到爱和关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研究意识,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作出真学问, 在科学领域里有所建树。具体来说,要具备进行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能力,以便回答和解释好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所遇到的、学生急需知道的种种“为什么”的问题;而进行科研的结果既有助于教学,也有助于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对学术怀有敬仰与诚意,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符合职业身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

   四、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之心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逐渐成为当今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不言而喻,也必然要承担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责任。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着“传承文化,继往开来”的责任感。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对外汉语教师在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了世界各国友人与我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校友简介:李乐,2014年毕业了于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讲《对外汉语教学法》《汉语口语》等课程。论文《程式语:二语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俄语背景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习得偏误的声学研究及教学策略》发表于《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获第二届全国汉语教学微课大赛一等奖,2020年获第六届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