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汉硕优秀作业之教材分析案例

2020-11-17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教材对于汉语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价值,它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与学的重要资源。研究教材编写意图,有助于教师读懂、用活教材,使教学有层次、有深度。教师对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真正实现汉语教学价值。全球汉语学习的迅猛发展使得汉语教材的数量持续增加,而目前各教材呈现水平参差不齐的态势,如何根据学生水平选择一套合适的教材是许多汉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因此,教材分析能力对于每一位汉语老师都显得极为迫切而必要。

   为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各位同学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所学、教学实践,运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聚焦于教材编写的内容、体例、编写原则、对比分析等,对选定教材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读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教材分析作业。本期“研学集萃·优秀作业”将展示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李玉春、刘瑞美、王楠、张鸽、张婷五位同学的教材分析作业与心得体会。

李玉春:“体味教材,感受教材,研读教材”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会通汉语》系列教材由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于2015年编写,之后被广泛使用,是一本较新的教材;其次由于本人曾观摩过本教材的汉语课,出于教材的研究价值和自身兴趣所在,决定以本书为对象。

   教材分析既可以着眼于整体,又可以着眼于局部,整体切入即探讨课本的全部内容,局部切入则是对某一部分或要素进行深入剖析,而本次我倾向于从整体把握教材结构。文章主要囊括三大板块:第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分析编写体例,包括总体编写体例和单课编写体例,并与《博雅》《课本》进行了对比。第二,从语言要素角度,立足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课文、练习六部分,以数据计量的形式对各板块进行统计分析。第三,综述《会通汉语读写1》的教材特色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编写意见建议。

   教材分析是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很好尝试。“教材编写要注重整体性、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这是理论层面的抽象概念,而教材分析则是具象的分析、印证,能让学生更直观、清晰、深刻地体味教材、感受教材、研读教材。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教材、学生三要素,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媒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不仅会大大掣肘教学效果,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

刘瑞美:“教材分析是对教材的价值作出判定”

   教材评价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实施步骤:1.明确分析目标;2. 确定参照体系;3. 获取社会背景信息;4. 获取教材和学生(客体和主体)的信息;4. 做出评价。依此步骤才能做好教材分析。

   根据丁朝蓬先生的理论,教材分析是对教材的价值作出判定。谈到价值,自然要明确是哪个事物对什么人的价值,即价值客体和价值主体是什么。在教材分析的过程中,教材就是价值客体,那么价值主体是谁呢?这就要分析教材是满足谁的需要,也就是要分析教材具有哪些功能。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是学生,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功能,是为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是直接的价值主体。但是,教材的产生并不纯粹为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教材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课程、教材都首先是为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能维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成员,因此教材必需满足社会培养下一代的需要。这样,社会就是教材评价的间接的价值主体。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评价者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社会主体的需要,辩证地整合两个主体的需要,形成分析主题。

王楠:“掌握教材分析的理论、原则、方法尤为重要”

   就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而言,“教材编写”作为教学活动四大环节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应的,对教材的分析与评估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赵金铭先生曾指出:“有了教材评估,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对外汉语教材所处的科学水平,找到与世界上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相比所存在的差距;有了评估标准,还可以从微观上就具体教材评述优劣,臧否得失,以求改进,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就个人而言,作为一名“汉教人”,掌握教材分析的理论、原则、方法,并能用于具体的教材的分析,从而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就汉语学习者而言,通过教材分析得知不同教材的适用对象、编排特色、优劣等信息,能帮助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材,从而更好地提升语言习得水平。基于此,我选择当今使用范围较广的《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中的一册书作为此次教材分析的对象,运用了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详尽分析了教材中课文的题材、体裁,词汇、语言点的释义和编排等内容,阐述了《HSK标准教程4上》的优缺点,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由于自身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欠缺,此次分析未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张鸽:“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在本次教材分析的作业中,我是以《HSK标准教程2》为研究对象,展开深入分析的。首先把握其基本情况,例如教材的编著情况、教材的适用对象、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编写特色等,从宏观方面进行概括总结,之后把重点放在内容分析上,着重考虑本教材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练习上的编排特色,这样利于将繁杂的知识碎片系统化,文章显得有条理一些。其实,教材分析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就难在其工作的细碎化与前期庞大的工作量,比如需要查找大量的相关理论,需要统计整本书生词的复现率,需要进行话题分类和比对等等。说容易嘛,其实我们知道,教材分析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分模块来细数其优劣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大体的思路就在那儿。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接触的当然也不仅仅是对外汉语教材,不论是什么教材我们都应该秉持一个理念:教材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不了解教材是无法了解教学的。

   这次教材分析作业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充分意识到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做到熟知教材,活用教材。

张婷:教材分析应该结合时代语境,全面分析,综合评价

   教材分析不仅分析的是教材本身,还要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该教材所发挥的作用。之所以选取《桥梁》作为教材分析的对象,是因为该教材具有代表性,代表着早期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理念、原则指导下的成果,同时,随着时代更迭,还包含着新时代的“气息”。该教材目前为第三版,不仅可以从历时角度分析该教材本身的发展,还可以与同时期相关教材类比分析,不能只局限于表面,如教材名称、封面、配套练习等的分析,还应着眼于细节,深入揣摩教材编写者思路、想法以及想要达成的教学目的。

   遵循以上的原因以及思路,我对《桥梁》这一套中级汉语教程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桥梁》中的课文,主要从课文题材和课文篇幅两方面分析,最终得出《桥梁》的题材具有实用性但一定程度上缺乏丰富性,虽“原汁原味”但篇幅又有不可控性。之后依次对生词、语法、练习的数量、分布情况、变化频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最终为每一部分的编排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意见。

   通过本次教材分析,我认为无论分析对象是什么,都应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考察与分析,但也要注意部分教材的特殊性。有的教材可能不具有“新”的特点,但是它可能对于该领域教材发展有着“创时代”的作用,这些教材不能一味以过时老旧来评价,而应该结合时代语境,全面分析,综合评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是感悟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是不断尝试的过程。每位同学的教材分析与心得体会都迸射出思想火花,流淌着情感的溪流。相信本次教材分析的思考与实践对于每位汉硕学子都获益匪浅,也希望每一位“汉教人”能不忘初心,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运用所学让汉语之花盛开地更加绚烂。

 

     1. 李玉春教材分析作业

    2. 刘瑞美教材分析作业

    3. 王楠教材分析作业

    4. 张鸽教材分析作业

    5. 张婷教材分析作业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