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二):做一个会“发光”的人

2020-12-28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了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  职业经验”推出2016届校友杨梦蝶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做一个会“发光”的人

杨梦蝶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小的时候,每当看到他们站在三尺讲台上,我都觉得平凡的父母身上仿佛有了光。“闪闪发光”——是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最初印象。

   在兰州大学文学院读书的四年里,我领略到了风格各异的“大家风范”,有的严肃认真、不苟言笑;有的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教室里他们是我们的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在生活中他们是我们的长辈,对我们关怀备至;在球场上他们是我们的队友,同我们一起挥洒汗水。我深爱着这所学校,更深爱着这里的老师。“熠熠生辉”——是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更深印象。于是我想,我能不能继续深造,将来也做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幸运的是,机会来了!

      2014年,学习成绩不太差,刚好又多才多艺的我,被保送至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读研。在读期间,通过学习语言知识与技能,我不仅对我们的母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英语有了更好的运用,而且还第一次接触到了俄语和韩语,感受到了其他外国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我具备了多元文化意识,更深地了解了中外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通过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各种教学方法,我了解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特点,基本具备了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通过和同学们一起备课、展示,经过短短半年时间,我便初具教师模样且“身怀绝技”——太极拳、书法、剪纸、民歌都不在话下。正是因为母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才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在2015年,我顺利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成为一名赴韩国中小学课堂的汉语教师志愿者。

   在韩国实习期间,我担任两所中学的汉语教师,承担初一、初三、高二这三个年级的教学任务,有一群不同特点的学生,三名不同风格的搭档老师。在课堂上,我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是他们学习汉语的领路人;在课堂下,我细心研究学生们的汉语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成为了他们的知心朋友。我善于思考,在短时间内探索出如何与不同的搭档老师进行协作配合,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同时还收获了三段异国友情。这个教师职业的最初体验,对我来说是收获满满。而这样的学习和实习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职业理想——成为一名教师。无论是教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教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我相信,只要用心,我也会成为学生眼中那个“闪光”的人。

      2016年毕业后,我来到河北中医学院,成为了一名辅导员。当时我带了不同专业的两个班,共计155名学生。学生们的年龄与我相差无几,最大的学生比我还要大一岁,跟他们相处,更像是朋友。四年间,我见过清晨5点的太阳,陪他们一起在训练场军训;也见过凌晨的月亮,陪突发疾病的学生到医院就诊;被深陷“套路贷”的学生借过钱,也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保守过秘密。因为真诚,所以被信任;因为被信任,所以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我做辅导员的第一个暑假,带着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我实地走访了12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状态。我深知,情感关爱和物质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因此荣获2017年“河北省暑期大家访先进个人”称号。

   两年后,我转岗到学生处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中文出身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要和这么多的数字打交道。于是,我改掉了从前马虎的坏毛病,每一笔资助资金都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受助学生卡中,做到零差错。此外,我还将我校特色资助工作打造成为“河北省辅导员精品项目”;结合专业优势,将特色活动归纳、总结并积极宣传,先后被“河北长城网”、《中国中医药报》、河北省资助管理中心报道、转载。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辅导员,慢慢地成长起来。

   在主要工作之余,我还结合所学专业与自身特点,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趣谈》选修课,将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所学、所思、所感分享给现在的学生们,用风趣、幽默的方式,将我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婚俗文化、曲艺文化等介绍给中医学子们,令更多的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对教师这门职业产生了兴趣。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却联系着千家万户,更连结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不管是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辅导员,还是资助管理工作者,我都谨记“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谨遵“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院训,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做一名有良心、讲奉献的教师,让自身“发光”,照亮每一位学子的求学之路!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校友简介:杨梦蝶,兰州大学2014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2016年入职河北中医学院,曾任针灸推拿学院辅导员,现任学生处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秘书。此外,还担任就业指导课教师,开设选修课《中华传统文化趣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