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四):做一颗“教汉语”的星星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培养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 职业经验”推出2016级校友徐凯琳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做一颗“教汉语”的星星
——从汉语国际教育的角度浅谈教师的职业理想
徐凯琳
刚毕业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找的工作不合心意,家里非常着急,身边的朋友也都已经定下了工作。翻来覆去,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好好想想到底要做什么,跑到湖边认真思考三天,得出答案:我就想做个汉语老师。于是,开始为之努力。
如今,从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汉语教师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工作经历中,让我逐渐发现了身为汉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与众不同。我想,应该就是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让汉语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涉及到了教学、工作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讲台上尽情挥洒、传播知识,是我最热衷的一件事,也是我最基本的职业理想。
那么何为教师的职业理想呢?有人说,教师的职业理想其实是一种境界,那种境界你或许达不到,但是你必须要有,似乎听起来虚无且缥缈。也有人说,职业理想不过是“理想”罢了,说说就行了,真正的生活中又有谁能完全达到理想的“巅峰”呢?在我看来,教师的职业理想的确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并不虚无,而是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我们正为达到此目的而不懈奋斗着。
汉语国际教育,刚开始入行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只知道自己非汉语专业出身,虽然和语言挂钩,但实际却是个“门外汉”。在兰州大学拼搏了三年,终于弄懂了汉语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时候没有太多的经验,认为自己可能只是个“教汉语的”,但是那时候我却下决心愿意为此而奋斗终身。
“理想”这个词与时间同行,越往后面走,越知道自己要什么。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专业知识不够,所以教汉语的时候,只要学生能说出一两句话,而且准确理解了所讲内容的意思,就觉得自己好像考了满分一样开心;渐渐地,有了一些经验,再去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就开始有了“野心”:今天,我想让学生一定要明白“可能补语”到底怎么用;我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那些带有文化含义的生词呢?用什么样的话才能准确解释出汉语的一些特殊词汇?而到了今天,我开始慢慢思考:到底我的课堂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我是不是把自己课程内容中的大部分都准确传输给了学生?同时又有哪些疏漏?下次我该怎么做?其他人又是怎么做的?在我看来,理想就是一个梯子,往上走了一步,就会继续走下一步,哪怕气喘吁吁,却总有一种好奇心想要知道:如果我走下去,到底能看到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那么我们如何去设立属于自己的职业理想呢?首先,我们应该要明白的一点是:这个职业到底是否是你所热爱的。热爱会激励一个人认真、踏实、奋不顾身地去付出很多努力。当他足够热爱这个职业,以致他从来没有想过究竟要付出多少,只是默默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当他稍微停下来休整的时候,一回头,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那时候的确会有一种莫名的惊喜和感动。学生经常说我在讲一个语言点的时候总是显得很兴奋,因为我真的很想知道自己准备的课程讲解到底有没有到位、适不适合学生,还有一种向学生透露汉语知识奥秘的那种“神秘感”与“激动感”,这些好奇与兴奋让我在讲台上格外有精神,因此课堂中的奇思妙想也越来越多。学生总是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每天上课他们都在想:今天老师还能弄出什么有意思的玩意儿,于是,我做出的努力也在无形中逐渐加倍,得到的效果也同时加倍。简单地说,通过努力,让我对汉语教学的热爱更加炽热、滚烫。
其次,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止一次听到很多本专业的学生在感叹自己的专业实在不适合就业,但是若没有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那么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孔子学院、国内大学中的众多留学生、各行各业的外国友人,又该通过何种渠道去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呢?也有的学生觉得课程设置“不太专业”,我总是非常坚定地反驳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兰州大学学习的几年里,是我知识储备的最佳时期,学院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到今天都还能用得上,每一堂课做的笔记都还历历在目,如今遇到很多留学生有时候“为什么”非常多,而当时自己在课堂上用心写下的一笔一划都成了今天可以回答学生各种奇思妙想的“魔法棒”。因此,学习、钻研知识,不在多与少的较量,而在深与浅的交织。如今工作较多,几乎找不到时间去充实自己,那么就利用备课的几个小时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让学生都能听懂明天的课,怎么设计一个语言点,怎么用新的方法阐释这个语言点,有多少种练习可以做,怎么解释这个生词,于是奋笔疾书,做好了一份完整的课件和教案,然后带着好奇与期待等着第二天汉语课的开始。
最后,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去教汉语。我们应当为了让学生弄懂一个问题而感到开心,不应该因为躲避了学生一个奇怪的问题而沾沾自喜。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讲到“理想”这个词,我问学生有什么理想,来自非洲的一名学生说:“老师,我们国家有很多中国人,但是我们总是不能好好聊天,因为他们不太懂我们的语言,我们也不懂汉语,我想自己学习汉语,以后可以让我们国家的人能和中国人好好聊天,一起做很多对我的国家和中国好的事情。”通过和学生的一次次聊天和沟通,我越来越发现,很多学生都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汉语,他们最终的梦想都是通过学习汉语达到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服务本国的目的,然后为他们本国和中国建立更加友好的合作平台与桥梁。作为他们的汉语教师,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国际汉语教育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此,作为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理想,就是利用自身的汉语知识储备、教师职业道德以及充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去为学生的理想抛砖铺路,让他们能够在汉语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并最终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年轻的学科,而接下这门学科接力棒的也正好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在认真探索、努力追寻一个全新、个性且属于国际汉语教师自己的道路,我想这就是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优势所在,很庆幸,自己也是这其中之一,正做着身为一个小小分母应该做的努力。
那天,让学生用“适合”造句,我的一个学生指着我说:“你很适合当留学生的老师”;也有学生问我:“当老师虽然累,但是对你来说很有意思,对不对?”他们那样真诚地看着我,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好像那一刻真的和学生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们有时候也会用新学习的语言点去开玩笑,自言自语说:“老师是个教汉语的,我是个学汉语的,我们都是说汉语的。”
也曾经看过一个学生在简短的自述里写到她第一次看懂的中文诗歌名字叫《星星》,她一字一句地写着:“这次我终于用汉语读懂了臧克家的这句话——‘我爱听,人家把星,叫做星星’,从读懂诗的那天起,我更加想要去了解让诗人比喻为星星的国民,更加想要了解能让诗人写出这首诗所使用的语言。”
莫名的感动涌上心,总觉得被戳中了什么,好像学生写下的这段话就是身为汉语教师最大的使命所在。我热爱我的学生,如我热爱这份职业一般。
嗨,这辈子,就当一颗“教汉语的”星星吧。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校友简介:徐凯琳,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期间圆满完成孔子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各类活动及其他工作,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评选为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现任职于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