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二十四):国际中文教育就是诗和远方

2021-04-29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培养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2020级荣萌萌、席亚涛两位同学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如果无法拒绝,那就选择融入

荣萌萌

    我本科毕业于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当时报考这一专业纯粹是“误会”。报志愿时我根据喜好选择了语文相关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并且被录取。当时对这个专业几乎没有什么认知,只是单纯的为着“汉语”二字而去,想着毕业后做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但是入学后才发现这个专业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它不是单纯的学习汉语知识,还包括中国文化知识以及传授知识的技能等等,而且它面向的教学群体也不是国内的中小学生,而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群,它不是我认为的简单地教语文。

    记得最初我是不喜欢这个专业的,总是认为它处于一个尴尬位置,中文知识比不上汉语言文学,外文又不如外国语专业。每每听到单位招聘明确要求汉语言文学时,都会有一种迷茫而无奈的感觉,不知道自己的前景在哪里。但是我的辅导员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她向我们讲述了她在柬埔寨做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经历,并且分享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实用的技能。她还经常询问我们的意见,改进专业培养方案……逐渐地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想既然无法拒绝,那就去融入,而且现今愿意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人越来越多,这个专业肩负着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任,我们要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但我深觉本科时期学到的学科知识不足以支撑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考研并且成功的考上兰大汉硕,在此非常感谢杜茂林学长对我的帮助。

    在兰大成为汉硕人快一年了,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她们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汉语教师的魅力,让我决心在汉语教师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也让我认识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职业精神。

    第一,要有责任感。我一直认为责任感是人进入社会必备的一种素质,无论从事哪种职业都需要责任感。作为老师更应该把责任二字刻在心头,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时时注意自身言行,充实自己,做到无愧于学生,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我们作为汉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好汉语本体知识、中国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第二,良好的环境适应力。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我们必然会遇到不同文化的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沟通障碍、文化差异,如果进入到异文化国家我们还可能会有生活方面的困难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要积极地面对、接受并且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拥有冷静的头脑,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

    第三,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教师,不仅要和学生沟通,也要和家长、同事、学校都做好沟通,集中多方面的力量才更容易达到目的,尤其是我们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更要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做好多方面的沟通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知识的良好传播。

心有所信,方能远方

席亚涛

    “汉语热”的迅速升温使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这也给中国带来发展汉语教学的机遇,很多人喜欢并期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本科毕业之后,我因各种机缘巧合来到兰州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有幸成为文化传播“使者”中的一员。

    或许,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当热切地想要深入了解这个专业时,新冠疫情的出现朝我们“当头一棒”。很多人感到迷茫与无助,但我们要相信,困难总是暂时的,风雨之后阳光依旧温暖。在这个阶段,我们最突出和紧迫的问题不应是自乱阵脚,而是要为成为一名合格、出色的国际汉语教师苦修内功。只有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在时机出现时紧紧握住。虽然目前可能不能如期出国从事汉语教学活动,但学校也尽可能多的为我们提供线上教学实践活动,我也有幸参与其中,为期两个多月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颇丰,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同时,我也结合自身教学体验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有了一些思考。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应该具备勤学进取的精神。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才能成为文化和知识的化身,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推广汉语的重任。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汉语、学习汉语,自己就得热爱并参悟汉语知识;要引导学生感知、鉴赏美好,自己就得懂得、辨识美好;要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中华文化,自己就得了解、精通中华文化。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我们既要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又要掌握一定的中华才艺,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勤学苦练,因为任何优秀的教师都应具备真性情、真才学、真本领。没有理论支撑的汉语教学就像“打乱仗”,在教学设计上很难把控,这种理论支撑是广义上涵盖教学法、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教材研究、教学案例分析等专业相关的书本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铺垫,往往会陷入一种困境,轻者将是无效备课,重者则是教学活动失败。国外的汉语教学环境和国内的不一样,对于将汉语作为选修课和兴趣班的学生来说,喜欢教授汉语的老师,才会更加喜欢学汉语。才艺便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个人魅力的“绿色通道”。在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勤奋上进,把学习当做自己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还应追求新知,不断进取,在教育事业上开拓革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教学方法,部分教学法也得到了模拟实践,但我认为教学方法应不拘一格。很多人可能喜欢传统一味的“灌输式”,但这种方法应对对外汉语教学是完全行不通的,教师应该以倾听者,创新者,探索者的姿态探求新的高效教学手段。我们作为汉语事业的推广者,绝不是靠简单的机械教学便可完成的,而且,国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等,不允许教师墨守陈规,也不允许教师一味地固执己见,仅用个人经验,而是要求教师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不断寻找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针,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更有吸引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当我们真正投身于教学活动时,我们需要用心思考,精心策划,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多向身边优秀汉语教师学习。我们可以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听优秀汉语教师的授课,在听课过程中多体会,多琢磨,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感情,这是做好每项工作的基础。当我们在为汉语推广事业做贡献时,每一位教师都应明确并肩负自身的责任,专心致志投身于教育事业,要有先进的思想,高度的责任感,无论是自己的工作,还是自己的学生,我们都要有用心、热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发自内心热爱和崇敬,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出勃勃兴致,从而体验到做老师,做文化传播“使者”的快乐感与荣誉感。作为老师,我们还要有一双时刻发现学生“美”的眼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闪光点,给予每位同学同等的鼓励与关注度。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活动中我们都必须最大限度地投入,这样才能做到寓教于乐,才能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学习汉语以及汉语本身的乐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其实对很多外国人而言,汉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语言,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只有教师充满感情的引导,才能让更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投入其中,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热情,才会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于我而言,国际中文教师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因为那代表着责任,代表文化意识的传承。面对疫情困境,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对外汉语教学之路充满未知和挑战,我们会抱怨,会惶恐不安,会一筹莫展,但心有所信,方能远方。无论做什么事情真的要敢于尝试,如果还没开始就退缩,就很难有成功的一天。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我们要学习和探索的路还很长,世界那么大,文化多彩又绚丽,让我们内心强大且坚定,为汉语推广锦上添花而努力奋斗吧!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