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三十七):云中取道,线上觅法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培养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2020级徐菁、赵佳琦两位同学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云中取道”——线上教学初体验
徐菁
从50年代初创至今,国际中文教育走过了七十多个发展年头,面临新的国际环境,进入到后疫情时代,我们的专业发展也随之产生了许多变化。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部分人的步伐,但也有更多的人更加坚定地走上了国际中文教育的道路。
年初有幸参加了面向外国学生的线上教学,这是我第一次的汉语教学体验,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感想。线上课堂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汉语教师需要利用每次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练习他们事先自主学过的知识,解释强调重点与难点的部分。
一、存在问题
(一)因为语言不便而产生的沟通限制。由于教学对象均为初级水平的学生,听不懂汉语,熟练地运用媒介语为学生下达指令,进行讲授,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使得双方的互动变得更为复杂,交流的时间成本增加。
(二)客观因素影响教学效果。有一些学生会在户外上课,环境较为嘈杂,加上网络延迟等客观因素,精力难以集中,教师很难监控到学习者真实的学习状态,了解学习效果。
(三)需要教师对课堂完全的掌控能力。从备课到上课,每一个环节的设置和衔接,所需要的时长,可能会面对的问题,都要进行预先的准备。不同的教学对象,师生之间互动的完成度也是不同的。亚洲的学生比较内向,即使老师重复指令,大家也会羞于主动回应或者发言,老师要不怕尴尬,努力带动课堂气氛,学会处理即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我的收获
(一)对课堂的整体把控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升。第一节课非常紧张,很难合理设置每一个知识点的练习时间,不能够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后来简化了课堂用语,逐渐增加了汉语,使学生能够听懂简单的汉语指令。几节课后,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可以较好地把握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节奏,即时地引导与带领学生了。
(二)捕捉、预判问题的能力。根据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首先需要得到一个简单的形成性评价,对每位学生薄弱的地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疑惑需要进行事先的预判,以便进行提问与反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使用到不同的鼓励语,既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也要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
(三)学习到了新的教学设计方法,教学思维也在不断的练习设置中得到拓展。在线课堂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设置练习,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最大程度实现语言输出。
(四)展现中国的面貌,潜移默化地教授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在教学生们学习汉字的课件中,教师们例举了520,1314等在国内常用的流行语,学生们表示很感兴趣。为学生展示当代中国的面貌,和鲜活的流行文化,会让汉语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疑而后问,问而后知。”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要角色,主动地提问、进行反复的操练、切实地掌握与运用交际性知识,而教师更多的是负责提供帮助和进行引导。一年级的外国学生,刚刚接触汉语,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打好基础尤为关键,学生在学习了日常用语后能马上运用起来,这是学生最富有成就感的时刻。
在线直播互动课区别于线下的实体课堂,教师与学生在线上的直播平台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实时性比较强,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课程的观看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实在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发邮件询问教师,探讨解决,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性。线上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的设置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每堂课采用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语言也需要精心准备,教师在课前的准备需要非常充分,新的教学模式虽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能够促进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作为一位汉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本体知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拥有教学设计的能力,学习与接纳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管理。除了知识能力素质,更要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拓宽眼界,不断地吸收各个领域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新的国际中文教育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时机,迎接挑战,勇于开拓,迎难而上。有幸能够成为一名汉硕人,我愿与各位同伴一起,一直怀抱热情,不惧风浪,勇敢前行。
从“支教”到“汉教”
赵佳琦
初次接触“教师”这个职业是大二参加的一次支教活动,我支教的小学在云南省临沧市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一个紧邻金三角地区的小地方,虽然环境很复杂,但县城保持着日常的平和宁静,我支教的小学也一直在不断增添设备,改善条件。我主要负责作文课,最后一次课我给学生的命题作文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他们的梦想没有多么华丽,只是纯粹的想要多读一些书、多看一些风景、多交一些朋友,而我也有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第一次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我本科的专业是金融学,和汉语国际教育没有任何的相关性,但四年的学习和一年的工作经历都没能让我投入金融行业,反倒是对文字的热爱、对教师的向往一直没能磨灭。从支教的朋友那里知道了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翻阅了各种信息之后,我对这个专业也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汉语”在国际上的使用率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学习汉语,愿意了解中国文化,我国也致力于让“汉语”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体会汉语的美、汉字的美、中国文化的美,同时借此拓宽中外交流的机会。疫情期间,日本HSK事务局向武汉捐赠物资,并在包装上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此事也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这更坚定了我的想法。我也想给自己一个机会,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一员,将汉语和中国文化带向世界,同时也多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文化。
考上硕士研究生以来,我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弥补跨专业的知识不足,并在去年年底取得了“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今年3月至今我有幸参与了韩国蔚山大学的汉语助教项目,这也是我第一次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线上教学”逐渐成为日常的教学方式,尽管疫情减少了我们出国的机会,延缓了我们出国的脚步,但教学不会停止。“办法总比困难多。”本次助教项目也是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教学对象是韩国蔚山大学的五名大一新生,处于零基础水平,教学软件是ZOOM,教材是《10天跨越汉语零基础》,教学过程主要以PPT内容为主,我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负责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语言操练、纠正发音问题。学生们的汉语水平在不断提高,而我的教学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汉语教学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作为一名“专业”的汉语教师,第一,应该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要教汉语就要先懂汉语,自己的汉语水平过关才能融会贯通,更好地将输入的内容转化输出;第二,应该坚守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尊重教师这个职业,理解教师的职能要求,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懂得道理;第三,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应急能力,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环境,“线上教学”的网络和工具问题,“线下教学”的文化差异性等,都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成为一名更“全面”的教师。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