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三十九):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培养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2020级陈希婧、何明帆两位同学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用激情点燃希望,用行动筑牢梦想
陈希婧
谈起职业经验这个词,我一无所知,因为我没有当过国际中文教师,没有出过国,也从来没有接触过大量的异文化的汉语学习者,但正因为对国外生活的憧憬,对异文化的好奇和自我提升的需要,让我选择了考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我知道这个专业的学生今后大部分是要出国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见惯了中国的建筑,接触了中国的风土人情。现在的我更渴望去见一见外面的世界,去接触异文化的人,领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异文化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多元思维,这只是我选择此专业的原因之一。
给我更多动力的恰恰是那份沉颠颠的责任,作为一个中国人,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渴望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把中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 一想到这儿,我就对我的专业充满激情与敬仰。
在激情与梦想的中间还夹杂着重重困难,作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汉语教师,要有扎实的汉语基础,要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要拥有跨文化意识 更要掌握英语和其他国家的语言。还有许多许多要学习的东西。而现在的我,在很多方面都很欠缺,有欠缺就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希望。我要抓住在校期间的宝贵时间,沉淀自己,丰富自己,改变自己,成就自己。我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思考,思考让人进步,上课时需要思考,在思考中查漏补缺,不断扎实理论知识。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今后的汉语教师,更需要加强自己的实操能力,要寻找机会积极实践,在教学中验证理论知识,大胆创新,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法,成为一名学生爱戴的老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了解中国。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愿在点滴积累中成就自己,放飞梦想!
“教之以事,而 育诸德”
何明帆
我本科就读于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跨考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二者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有很多共通之处,其教学的本体都是语言,而本质都在于“教育”二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教书育人,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在于思维的传授和品德的培养。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学科教育,无论是面向国内学生的外语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的职责都需要紧紧围绕着这两点。结合本专业的定位,我认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同时兼顾“教”和“育”,对学生真正做到“教之以事,而育诸德。”这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素养。
一、扎实的基础和渊博的学识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由此可见教师自身学识素养的重要性。一个教师如果知识储备匮乏、学识不够,在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这更要求本专业的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背景,其中包括:
1.本体性知识,即汉语本体自身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教师只有深入掌握汉语自身的规则与规律,才能将汉语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2.条件性知识,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用以指导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评价学生学习。本学科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等学科都有交叉重叠,掌握一定“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3.实践性知识,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也就是教学实践经验、实践智慧等。本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都有很大要求,因此教师要积极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应用于教学中去。
4.文化知识,本专业教师除了要有广阔的社会人文知识外,还要具备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数据统计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这也是现如今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常常会面对来自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群,这就势必会直接面临“文化阵痛”的问题。因此,本专业的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要学会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文化优越论”的干扰,学会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此外,本专业的教师可能会遇到海外教学的任务,这种情况下更加要求教师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克服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更好地进行文化适应。
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责任心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的成长负责,尤其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与道德观念的培养。学生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对中华文化形成认同感的过程。 其次,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与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性、主动性。
四、创新意识和发展的眼光
在学生语言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也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此外,对外汉语教师也要具有自我发展意识,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学历和已掌握的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为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不懈奋斗。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