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四十):后疫情时代在线汉语教学的探索

2021-05-25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培养500多名学生。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2020级李玲漫、池睿闳两位同学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后疫情时代线上汉语教学思考

李玲漫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汉语教学的模式。从2020年初到现在,线上教学几乎在每一个有网络的地方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年后的今天,大部分国人对于线上教学模式已不再陌生,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身处千里外,心在咫尺间”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作为一名跨专业的汉硕新人,我将针对中国学生及外国学生在线上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及总结反思。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线上培训

   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3月期间,我参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项目,面向内蒙古鄂托克旗的中学老师进行线上教学辅导。由于我的学员都是已婚女性教师,有的正处于孕期,有的是刚生完二胎,孩子还很小,同时培训时间处于年底,中学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故而在培训初期,培训任务的推动较为艰难。同时由于培训重点在语音辅导上,故而纠音是重点,这个过程毫无疑问是枯燥且漫长的,学员情绪问题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尽管如此,培训结束后学员们都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心态转变了很多,进步虽然有大有小,但总体向好,因此我也总结出了几点针对成年人的语言文字培训建议。

   首先,保证反馈及时且直观、清晰。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学会利用能够利用的所有工具,尽可能直观和清晰地呈现批改效果,比如利用平板电脑给每个学员建档,并在电子文档中进行批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错误的地方和修改后的内容。

   其次,多渠道综合应用。反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结合,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语音错误并及时进行改正。

   最后,关注学员心理情感。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成年学员而言,生活中的烦恼可不止是考试分数的高低,人到中年,各种工作、家庭、社会压力,才是更容易让人崩溃的。因此,在面对有工作、有家庭的成年学员时,作为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员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并及时做出反馈,对待后进学员要多鼓励并激发其学习的信心,对待有进步的学员,一定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并且尽最大的热情去鼓励他们。生活本就复杂,如果在语言学习上还要进一步遭受打击,那么学习还有何乐趣可言呢?

   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三年级汉语助教

   在2021年1月25日到4月22日,我参加了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线上汉语助教项目,辅导大学三年级学生David学习汉语。这是我第一次辅导外国学生,所以心里也有些忐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有着语言、时差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文化上、思维上的差异。

   由于我们的汉语课内容是中国当代电影,使用的是视听说教材,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话题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较为贴合时代特点,十分注重学生的深入思考与表达。尤其是一些社会性话题,比较尖锐,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和引导,容易留下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误解甚至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梳理语言逻辑,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及时、客观、准确地向学生介绍当下中国社会及文化环境,尽可能减少文化误读现象。除此之外,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倾听学生的观点并适当交换意见,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整整三个月,我们的课堂都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又认真完成了教学任务,课程结束,我们表达了对彼此的感谢,我鼓励David坚持学习中文,David也表达了来中国游览的愿望。回想起来,一方面是因为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个认真且友好的学生,另一方面我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下面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要备好每一课,针对语言难点,做好双语储备。虽然对外汉语课堂建议少用媒介语,但是适当使用媒介语可以更有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解释抽象名词。

   其次,具备跨文化意识,面对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理性地看待,既要传播中国文化,也要拥抱不同文化,在课堂上做好跨文化交际的表率;同时针对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误解,要能够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当下主流的中国文化,逐渐消除隔阂。

   最后,要能够尊重学生的观点,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及时鼓励学生,多进行正面反馈,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尤其是线上教学,教师的面部表情会被放大,积极正面的反馈不仅需要语言,更需要真诚的笑容。

   三、教学感悟

   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教育终究是要以人为本。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学员逐渐打开心扉,和我交流了他们对普通话学习的看法和对教育的观点,开始主动向我请教关于汉语学习的问题。而我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了很多的成长感悟,不仅是教学层面,还有心理层面。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艺术。我也会始终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池睿闳

   “池睿闳你上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说得太多,学生开口太少。” 第一期时长一个半小时的高级口语对练课结束以后,带队的李老师在点评会议上对我说,“口语课上老师和学生发言的比重原则上不能超过三比七。”

   然而会议镜头前的我,此时还完全沉浸在头一回给外国学生授课的那种忐忑的满足和新鲜的激动中,满脑子充斥的仍是“表扬频率”“师生默契”“语感设计”“话题吸引力”“成段表达能否清晰”等一系列于授课流程中积攒下的想在下次课堂实现的改进冲动。

   我快速点头,心里却暗下决心要做到的那些看似郑重且高定的改进思路,李老师此时点评的“让学生多说”对我必不能算是一个刁钻建议。“让学生多说”难道不是约等于“正好减轻说课负担”,也就是约等于“把实际压力转移百分之七十给学生”,于是“要这么调整总算不算什么困难的事”。

   “其它的问题,暂时没有了。”李老师结束点评。我长舒一口气,一边决心下周的口语课堂务必让学生多说,自己少讲;一边暗想若是根据李老师这么个发言比例的要求,第二周的方案设计总归不会比第一周更让人伤脑筋。

   然而我没有想到,这一个想要落实“让学生多说,自己少讲”的信念,会成为我第二周备课时挥之不去的梦魇。

   每个话题的检索筛除,维持对谈线索的提问设计,话轮转变时背景图片应涵的信息量,成段语篇的关联词提示……为了实现“即使我不介绍这一页PPT,学生也能从课堂线索、背景图片的提示中联想到自己可以发言的内容”的目标,第二周口语课我不得不绞尽脑汁地设想“教师沉默时”的种种可能,并且尽可能根据学生第一堂课表现出的深浅不一的特点,力求学生能够在实现主动的语言产出的同时,融入到课堂氛围中。

   和同伴打磨教学方案时,我第一次沉重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沉默寡言、一旦面对镜头话筒却表现出极强表达欲的人。同伴一再提醒,这是口语教学,重在提问启发,不是你的个人汇报,不要把重心放在解释推导和说服。

我有点儿难过,且不说参加口语辅导后突然给自己来了这么一趟“灵魂拷问之旅”,那一句“你的问题就是自己说得太多。”点评的意义一夜之间就从“你总体还不错,除了一个小问题要改”变成了“原则上看来,你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口语老师”。

   本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记得当时作为学生的我,虽然也体会着课堂发言的自由和开放,但一直深深以为,在一堂课中,学生所言能触及的知识层面,毫无疑问地取决于台上教师运筹帷幄的议题输出能力,以及回应学生言论时,既能平面呼应又能上游牵引的立论水准。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发言,然后对发言进行鼓励性的回应,然后继续重复“提问-发言-回应”的模式,。那为什么需要口语对练的母语语伴,直接换成汉语AI小助手不是更好,因为议题输出离不开教师的话语阐发;上游牵引也意味着不是单纯的鼓励性回应。

   最后支撑我下决心转变只是一个信念:我想和学生真正地交流起来。不是我说,他们听;也不是他们说着,我听着。我想要交流,不管这个交流能够真正触动到师生双方的哪一个内心层面,对现在的我而言,实现有效的交流本身就是目的。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前一个反应来现场设计引导学生作出第二个话题范围内的语言反应。“一定要让学生多说。”进入远程教室前的我对自己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我这一节课最大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多说。”

   写这篇文章时,第二期的口语对练课刚刚结束。学生发言次数变多以后,课堂气氛确实相比上一期活跃更多。我说得很少,多数情况下我的发言目的,是为给想不出恰当表达语的学生提供可用词句,以及话题切换时有选择地纠正他们表达上语法或语音的偏误。尽管频繁地察觉自己在向AI汉语小助手脱帽致敬,然而就教学目标而言,我也算是落实了一个阶段性调整。

   最近常听起一个词叫“内卷”,意为能力范围内的低水平重复。学生说得越来越多,到底是在不断重复他们已有的语言水平,还是真的在课堂中提升了自己语言或思维层面的能力?我不知道答案,也不想鼓吹哪一种立场。到今天为止,我只能说,我进入这个专业一个多学期,专业内的许多定位与我之前所想有着很大不同;我给外国学生上过两节口语课,课上的我努力克服被AI追赶的恐惧,认真纠正学生的偏误。

   我看了许多言之凿凿的职业经验,然而初涉教职的我此刻能表达的更多的是困惑,口语教师自觉且适当沉默的确能够助推交流气氛的活跃,但交流水准的深入,究竟该从哪个方向受力助推,将会是我之后课堂思考改进的目标。

   曾经想要万事俱备地出场,但现阶段的我最好承认,也不一定是地利天时人和都有了才能起步。也许一般就是这样,可以实践边探索,终将学有所乐,教有所成。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汉语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