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五十):我在乌克兰教汉语的美好时光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截止2021年6月,已培养留学生151人,中国学644人。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3届校友杨忞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我在乌克兰教汉语的美好时光
杨忞
2011年的春天,即将本科毕业的我,正准备踏上南下杭州寻找工作的行程时,接到文学院接受俄语专业推免生的通知,那时候,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认识仅止于“给外国人教汉语”,但就是因为这一点,既新鲜,又不会和自己的原有专业完全脱钩,让我毫不犹豫地退掉车票,前去面试。被录取后,抱着语文基础知识还可以,又懂点俄语和英语的优越心理,放心地玩了一个暑假。9月份,我从兰大医学校区搬到了一分部,成为一名真正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然而,开学后的第一周就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其实,我的汉语跟俄语、英语一样,都不好。语音课上,老师一遍遍地纠正着我的前后鼻音问题;语法课上,我被一个个“理所当然”的问题问得目瞪口呆;文化课更是让我直视了自己“身无一技之长”的现实。就这样,仿佛一瞬间,研究生时代的憧憬,出国教学的梦想都幻灭了。好在我生性“随遇而安”,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失落后,再一次扎起马尾,背上双肩包,衡山堂读书便是我最长情的告白。
经过半年的努力追赶,终于觉得自己不再是个“门外汉”了,2012年,接到汉办选拔孔子学院志愿者的通知,我与班级其他10名同学前往北京参加面试。遗憾的是,因为英语口语不达标,未能入选派往格鲁吉亚志愿者名单,正当我接受失败开始“啃英语”的时候,愚人节的当天,接到派往乌克兰卢甘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通知。就这样,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接受完短期培训后,2012年的9月份,我终于如愿以偿登上飞往乌克兰的航班。
初到乌克兰
时隔10年,有些记忆都模糊了,许多人已叫不上名字,翻开照片,一切又仿佛都在昨天。我所在的卢甘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7年,在乌克兰最东部的一个州,靠近俄罗斯,居民主要讲俄语。对于本科学俄语的我而言,被分到这里任教,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出国前设想过的种种困难都不曾成为现实。那时候,孔子学院在中方院长李姬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走过了最为艰难的“开疆拓土”时期,发展成一个近20人的大家庭,迎接我们的都是最贴心的安排:早早买好的火车票、收拾干干净净的宿舍、能连上网的电话卡、热腾腾的家常菜……所以,如今想来,在乌克兰的这两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我人生中最美好难忘的一段时光。
教学篇
当时与我一同前去的还有浙江师范大学的4名志愿者,在了解了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后,我被安排去带幼儿初级班。总共两个班,小小班是零基础3-5岁的孩子,小班是有一年学龄的5-8岁孩子。因为从未想过自己的教学对象会是小孩子,所以,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内心很是不安,第一次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教室,才发现,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名家长陪伴(主要是奶奶或者妈妈),当我用俄语做完自我介绍后,教室立刻活跃起来。因为有家长协助,所以,小朋友们不但不会乱跑,还全程积极参与互动,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非常顺利。为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我总是会花很多时间去备课,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比赛,教他们唱中文歌、剪纸、包饺子、拉拉面……就这样,我们的教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我也成了孔院“最幸福的老师”。课间,孩子们在玩闹,家长们总是围着我嘘寒问暖,冬天刚到,暖暖的手套、围巾就已悄悄地摆在桌了上。教师节,孩子们送来了亲手做的贺卡;春节,有位奶奶还特意为我包了红包……
(与小班学生和家长合影)
(在异国他乡收到的祝福与“压岁钱”)
活动篇
孔子学院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日常教学活动之外,我们还会组织、参与各种中乌文化活动。中秋节,我们会为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月饼;春节,我们给学生讲过年的习俗,大家一起“守岁”“吃年夜饭”;“中国日”我们一起踢毽子、夹豆子、投壶、猜字谜……谢肉节,我们受当地政府邀请,将中国传统美食“麻花”“馓子”等端上乌克兰街头;“大学国际文化日”,我们的茶艺、民族舞蹈表演总能赢得满堂喝彩。我们的工作地点不再限于卢甘斯克市州,周末坐上火车前往顿涅茨克州,为当地的小学生奉上一堂精彩的中国文化课,暑假会去黑海边为孩子们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体验营”。那时候,“中国”“孔院”“汉语”等关键词经常出现在当地的媒体报纸上。工作是忙碌的,生活是快节奏的,但看着孔子学院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街上不时有人善意地问着“你好”,我便情不自禁地感慨:多么幸运,这般渺小的我竟有幸从事如此伟大的工作。
(参加当地“谢肉节”活动)
(在黑海边夏令营开展太极拳课)
(在孔子学院教学点开展书法、剪纸课教学)
生活篇
“懂得生活,才能好好工作”,这是李姬花院长经常对志愿者教师说的一句话,所以,在孔院的日子里,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我们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体验生活。从当地同事、学生家长开始,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春天一起去野外郊游、放风筝;夏天去农村的“小别墅”摘蔬菜、水果;秋天去林中烧烤、采蘑菇;冬天邀朋友来家中品茶、谈天、做美食。正是因为有人将你当孩子,自愿担负起守护与指引的职责,有人将你当朋友,敞开心扉以诚相待,有人将你当老师,满眼崇敬用心模仿,所以,就算身在异国他乡,也未曾感到孤单难过。
(园中摘菜)
(学习喂马)
分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
当我还在“留任”与“回国”之间徘徊时,战争就草草地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没来得及好好说“再见”,就匆匆离开了。一路上,眼泪总是忍不住地流,给孩子们教了一半的歌还没唱完,拿回家批改的作业还没返还,我的学生、朋友以后要怎么生活……一晃八年了,这八年从未停止过思念,总梦想着有一天还能见面。
回国后,我进了高校,继续站在讲台上。因为有在国外孔子学院工作的经历,我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带着满腔热血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曾经为了讲好一门课,背下一本书,带大一班主任的时候,陪着学生早起晚睡上自习,我的方法很笨,却脚踏实地,稳稳当当。而高年级学生的到来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学术水平的不足,对未来发展方向充满了迷茫。2018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俄罗斯普希金俄语学院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学习,也是在这一年坚定了读博的想法,2020年,我再次回到母校兰大,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
我常常感叹,是“汉国教”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倘若十年前不是她为我敞开这扇门,或许今天我依旧在南方的某个城市,几十年如一日,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早已忘记了梦想的模样。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脚踏实地,心怀感恩,张开双臂,才能拥抱更好地未来。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校友简介:杨忞,兰州大学文学院2013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在乌克兰卢甘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现就读于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世界民族与国际政治博士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