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留学兰大(一):我们的兰大读研生活
国际化办学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兰州大学提升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留学生教育在兰州大学文学院国际化办学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兰州大学文学院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学生,目前已录取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学生151人,学术型国际学生26人。各国青年学子怀揣着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秉持着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感受着鲜活的中国现代生活。他们相聚在位于黄河之滨的兰州大学,积极融入文学院大家庭,为文学院国际化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国际学生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形态,每个国际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是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了让国际学生感受现代中国的现代社会文化、分享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经验、提升国际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文学院组织国际学生,开展在华学习生活感受的大讨论。本次“研学集萃·留学兰大”推出文学院2019级文艺学泰国籍硕士生林晨、2019级越南籍硕士生杜氏秋娥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埃及籍硕士生刘思思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我在兰州大学的美好时光
林晨(泰国)
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林晨,来自泰国。2019年我来到中国留学,就读于兰州大学文学院,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来中国之前,我没有出过国。刚到中国时,第一个月最“难过”。由于我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国外生活过,我对中国的天气、饮食、文化都不太了解,更不知道该怎样跟中国人沟通。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就交到了新朋友,既有中国同学也有留学生同学。我试着用中文说话,渐渐地变得能和大家顺畅交流了。
开始时,老师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知识我只能听懂65%。当我不明白授课内容时,我就会问我的中国朋友,并且每次课后都要把课堂录音听好多遍。导师郭茂全和文艺学专业的同学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让我的汉语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上课的内容基本能听懂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离开了中国,回到了我的家乡泰国。由于离开大学校园,我必须做好自我管理,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积极,因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在线上进行的。上网课时,我总会认真记笔记,总会寻找与课程相关的书籍来阅读,以提高成绩、提升自己。我的导师非常好,在这段艰难的时光中,他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学习中的难题。现在我已经是一名研三的学生了,我真为自己感到骄傲。
在兰州大学生活期间,我过得非常开心,看到并学到了很多从未体验过的东西。我认识了非常好的朋友,我们总会一起玩,一起去吃饭,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唱卡拉OK,一起做饭。还记得有一次,朋友叫我出去玩雪,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们泰国地处热带,气温高,这里没有雪。朋友看到了我兴奋的表情,他们也非常高兴。那段时间我们真的很开心。
我很高兴能得到在兰州大学学习的机会。虽然时间很短,但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得到珍贵的体验。明年毕业的时候,我可能没办法亲自回到兰大参加毕业典礼,但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再回到中国旅游。我十分期盼能够尽快回到母校。
我在兰大的学习体会
杜氏秋娥(越南)
紧张而忙碌的新学期又开始了。时间过得真快,2019年放寒假回国时我才刚上研一,一转眼就研三了,离校至今已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对我而言,最遗憾的应该是自己在校学习的时间太少了,只有短短4个月,不能深入体验来华留学的学习生活,也失去了一个能够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去年,越南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所以我还可以经常去市内的图书馆自习、查阅文献。自今年6月底以来,我国又爆发新一轮疫情。本轮疫情比去年严重得多,不知何时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民众连续几个月都必须严格遵守政府的防疫规定,非必要、非紧急,不出门,特别是没接种过疫苗的人,要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的次数。近日,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然而越南各省市已开始放松社会隔离管制,截至目前全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90万,日增破百。
疫情形势不断恶化,全国疫苗接种率不够高,疫情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资源紧缺,而我住的地方处在高风险地区,所以我已经快半年没有外出了,一直都待在家里,不知道何时能再去图书馆看没读完的文献。上个月我刚接种了疫苗的第一针,估计到年底才能打上第二针。目前越南正在加快接种疫苗进度,我认为最早明年年初越南才能实现群体免疫。我希望此波疫情早点过去,自己这一年内能够打完两针疫苗,这样才可以到外面进行田野调查。
如此严峻的疫情已极大影响到我的论文写作进度,我不能去图书馆查找文献,也不能通过田野调查获取数据。疫情蔓延期间,为了给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按时与导师邓文靖老师联系,经常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每周在“实验语言学”云上论坛观看讲座,主动找线上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去听,多看中文文献,并按照视频学做语言实验等等。
疫情不知何时结束,再加上长时间不能去学校上学,我感觉自己一直处于迷茫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长期保持良好学风,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挑战。我很希望毕业之前能够返校并学到更多的知识。
兰大汉语学习之旅
刘思思
我是来自埃及的刘思思,今年24岁,毕业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18岁时,我就决定大学四年的目标就是学习汉语。但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受了电视剧的影响。有人说:“一部电视剧会影响人一生。”18岁前,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语言,但具体学哪种语言,自己并不知道,直到我开始看中国电视剧,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汉语。每次看电视剧、电影或综艺节目,我慢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好奇心,学习汉语从爱好变成了目标。
汉语和阿拉伯语是世界上重要的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规则。它们分别属于两大语系:汉藏语系和闪-含语系。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存在很大差异。有人说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第二难学的语言。但这一点都没有让我感到害怕,反而让我对学习汉语更有热情。
我自2015年至2019年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学习汉语,在学习中深切体会到,正确理解并使用汉语声调和词汇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记得刚开始学汉语时,中国老师告诉我们汉语有四个声调,走路一声,上山二声,下山再上山三声,下山四声。一开始我没有完全掌握汉语声调,但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更加努力,开始有了能学好汉语的信心。每当我学到了新的词汇,我一定要找机会去使用;每当我看见中国人,我就主动用中文跟他们打招呼:“你好,埃及欢迎你。可不可以加微信呢?"然后我们就会一起聊天,成为朋友。我记得老师说过:“害羞的话,就不能把中文说流利。”
本科毕业之后,我毅然选择奔向自己的目标。我在2019年参加了HSK五级考试,并拿到了来兰州大学读硕士的奖学金。我学习的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导师是常萍老师。在中国留学,我终于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个古老国度的魅力。雄伟的万里长城,跟埃及的金字塔一样伟大;热情的中国人民,时刻欢迎着外国友人。有时我和同学们走在路上,若是碰到几个中国人,他们总会主动打招呼说:“你们好漂亮啊,你们的眼睛真大!你们是哪国人?可以一起拍照吗?”一听说我们是埃及人,他们就又会多问一些关于埃及的事情,比如说金字塔、法老、埃及学校的情况等等。
在兰大读研期间,除了学习汉语课程外,我还体验了中华太极拳、毛笔书法、剪纸等中华才艺课程。
(剪纸 “武汉加油”)
此外,我还参加了第六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教学技能大赛,并且获得三等奖 。这是我一生最骄傲的时刻,让我发现了我对教育的热爱。
(第六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教学技能大赛)
中国有一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我的面前有一座山,我希望能在山前找到自己的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个国际学生都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兰州大学文学院致力于构建多元、多面、多样的国际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文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多种渠道以帮助国际学生尽快适应在华生活,通过语伴形式建构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友好交流的通道,通过学术会议论坛、专业技能比赛等方式促进国际学生学术素养专业能力的提高。在后疫情背景下,国际学生的教育中既要通过各种授课形式保证国际学生学业教育顺利完成,也要做好国际学生疫情防护的日常教育与管理,目的在于培养出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共同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