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五十一):国际中文教师的行与思

2021-11-14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截止2021年6月,已培养留学生151人,中国学644人。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5届校友汤坤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国际中文教师的行与思

汤坤

 

   

   2013年初秋,从老家踏上开往西北的列车,我便开始了我的研究生求学之路。刚到学校那会儿,一切是那么熟悉,却又是那样的陌生,熟悉的是同学们拿着书本赶往教室的匆忙身影,陌生的是崭新的校园环境。虽然经历了研究生招生初试和复试备考,当我真正进入专业学习的时候,还是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相关知识颇多,只好从图书馆借来汉语语言学、汉语二语/外语教学、语言习得、文化传播等相关书籍,来给自己“充电”。经过老师们的教导和自己不懈的努力,我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更为深刻,我不再天真地认为教汉语就是“小儿科”,其实,教外国人汉语并非任何一个会说汉语的中国人可随意为之。“书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话说得很对,我也期盼有机会将理论付诸于实践。2014年,我和几位同学接到了国家汉办(现已更名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选拔孔子学院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面试通知,我们便结伴前往河北保定参加面试。幸运的是,我通过面试被派往处于外高加索山脉的美丽小国——格鲁吉亚,就这样,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我于2014年10月登上了飞往第比利斯的国际航班。

记忆中的格鲁吉亚岁月

   落地第比利斯,虽已是深秋,却掩不住我内心的欣喜。走在第比利斯的街头,眼中尽是异域风情,我在想:这儿的孩子们会不会喜欢我的汉语课呢?接到教学任务后,稍作准备,我便动身前往第比利斯第82中学,组织第一次汉语教学推广课。推广课还算顺利,十几位中小学生进入了我的汉语课堂,按照他们(大多数学生是前任志愿者的忠实粉丝)汉语水平的不同,把他们分成两个教学班,紧接着,就开始了我为期十个月的汉语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展示)

   教学初期,我就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低年级的小学生不懂英语和俄语(由于国家语言政策原因,小学生基本不学俄语),汉语也仅是处于“你好”“你好吗”的最基础阶段,如何解释基本汉字、词语的意思便是摆在我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说是大问题,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难以解决,我写了一些基本的课堂用语和每节课的基本词汇,让水平较好的汉语学习者翻译成格鲁吉亚语,并录制好语音,我跟着学习格语读音。课堂上,教学生们读完汉语词语文字,我以格语为媒介,向他们解释这些词汇的意思,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当然,媒介语仅是在解释对应汉语词汇意义时使用,因为,过度依赖媒介语,不利于他们汉语的语言习惯养成和习得。与小学生相比,教高中生似乎要容易一些,高中生的汉语基础比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有些高中生学习汉语的目标很明确,他们希望有机会参加“汉语桥”比赛,希望拿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就学习而言,自驱力总比他驱力更有成效。后来,从接任志愿者教师那得知我所带的一名高中生和一名大学生分别代表格国来华参加世界“汉语桥”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佳绩,我深感欣慰。

 

(第一次汉语推广课上的可爱孩子们)

 

(邀请学生品尝我的拿手中国菜)

   教学之余,我也会和其他志愿者老师们一起背起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格鲁吉亚虽小,却景色宜人,我们踩着朝露,踏着晨曦;迎着朝阳,赶着余晖;一路前行,领略了高加索山脉的银装素裹,感受了格鲁吉亚的传统文化。于我而言,格鲁吉亚葡萄酒最有吸引力,格鲁吉亚位于41°43′N,属于冬暖夏凉、冬春多雨、夏季干燥的独特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造就了格鲁吉亚得天独厚的葡萄酒佳酿产区。格鲁吉亚酒风格粗犷,简单鲜明,像个淳朴的汉子,民族特征凸显于酒文化之中。矿泉在格鲁吉亚自然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共有1400多处,其中大约一半是温泉或热泉,它们具有医疗作用,不需加温便可入浴,据说有位赴任汉语教师长期引用当地矿泉水,肾结石竟然神奇地消失了。

 

(格鲁吉亚自然景色)

   回到课堂,我与学生们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说到格国的自然人文,他们似乎比我更有兴致,常拿格国的文化种种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做对比,我也借机向他们展示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人文景观,我想这应该就是我赴外任教的意义之所在。

 

(格鲁吉亚城市风光)

博学而不穷 笃行而不倦

   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外资企业,一直从事语言教学工作。工作五年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我毅然决定放下工作,给自己一些时间,捡起丢下已久的书本,准备攻读博士研究生。我想读博并不只是为了获得博士学位,我要充分利用这几年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正所谓“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作为将来国际中文教育战场的主力军,我以为在“博学”方面,我们既要加强汉语知识、中国文化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努力提高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与认知等专业知识;既要提高外语知识、对象国(地区)知识和其他百科知识,也要争取获得更多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相关知识。在“笃行”方面,我们既要训练自己在教学调查与分析、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等方面能力,也要努力提高在品行操守、人际关系、热爱学生、谦虚好学等方面教师素质。博览群书,涉猎广博,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笃行致远,砥砺前行,有了学问还要切实付诸行动,不能懈怠!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既已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大变局下的国际中文教育未来走向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必然会导致其在教学模式、资源、方法,以及教师、教学内容和观念等方面上的重大改变。新冠疫情导致来华留学生数量骤减,我国外派汉语教师暂时无法“走出去”,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由线下学习为主转向线上加线下“双线”学习模式,部分国家(地区)的汉语教学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但反观网络线上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说明汉语国际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仍旧势不可挡。恰如崔永华教授所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暂时打乱了汉语国际教育的行进步伐,但蓬勃兴起的网络汉语教学证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仍然充满了生机,疫情过后必将有新的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实现新时代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事业,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方向,而语言作为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和软实力策略,是教育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事实上,语言的国际教育有其客观规律,起伏波动是正常的。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必过分夸大,更不应灰心丧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有足够的底气,也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未来会更加光明,令人期待。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校友简介:汤坤,兰州大学文学院2015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格鲁吉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现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师从马洪海教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