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五十三):种下热爱的种子

2021-11-23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截止2021年6月,已培养留学生151人,中国学644人。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2021级硕士生黄亚蕾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种下爱的种子

黄亚蕾

 

 

   回顾过去,即使再次站在升学选择的交叉路口,我依旧会决定跨专业考研,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定为升学目标,奔赴自己心中的热爱。我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事业向往和热爱是源自于本科期间两次珍贵的交流经历。

   2019年暑假,我们接待了来自日本杏林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在为期两周的国际周活动期间,学校为我们安排了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讲座,旨在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语实践能力。在中日大学生讨论会上,我们以“中日汉字对比研究”为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汉字是中日两国共同的文化符号,但是在一千年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双方在汉字构造、汉字表意以及使用语境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一话题的讨论,我深刻地认识到汉字作为文化载体,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文化差异都应给予理解与尊重。我们还一同参观了成都博物馆,感受中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取得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和历史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这次的交流活动,让我感受到在相似的文化载体之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以及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我想要了解更多的异国文化,体会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念。

 

 

   以此为契机,我申请了2020年寒假莫斯科大学的交流项目。在莫大期间,上午学习俄语,下午和周末在莫斯科内游览,感受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我们受到了莫斯科大学热情接待。莫斯科大学的老师专业且认真,面对初学俄语的我们,老师们耐心教授,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的错误。我们参观了红场、克林姆林宫等著名的地标建筑,体会到别样的东欧式建筑群特色。这些我们已经在电视网络媒体上看过很多次的著名莫斯科景点,如今亲眼目睹后还是会感觉有所不同。

   我们还到了享誉世界的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在这里欣赏俄罗斯长达数世纪的绘画艺术。虽然我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绝妙,但依旧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心灵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之旅。从绘画中可以一窥俄罗斯古今更迭、历史演变,真实细腻的笔触能将我们置身于其中。在莫斯科期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场芭蕾舞剧——天鹅湖。虽然我们的位置未居正中,但是交响乐团的每一个音符,台上每一个用生命的热忱起舞的舞者,无不让我沉浸于其中。赞叹之余,我深深沉浸到了音乐的魅力中,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

   在两周的的俄语学习过程中,我有了和大学期间学习日语完全不同的第二语言学习经历,无论是老师的教授方法,还是教材的设置和利用都有很大的不同。我认识了到不同语境下外语教学的差别,也认识到了二语教授和学习之中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实践。因此,我从那时开始就想要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学习第二语言的经验换位思考,在文化交流之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所以我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想要通过学习更系统的知识,让种下的关于爱的种子可以绽放。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