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九十五):青春有梦,不负韶华

2022-11-08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截止20226月,已培养留学生161人,中国学生704人。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7届校友、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职教师王辉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青春有梦,不负韶华

王辉

梦想发芽

   记得2011年高考结束报志愿的时候,无意中听到学姐说报考“对外汉语”这个专业的话,未来有机会出国做中文教师,于是我怀揣着出国教中文的梦想毅然选择了这个专业,也是从那时开始,一粒愿意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种子开始在内心生根发芽。

不忘初心

   2016年,我终于如愿以偿,顺利通过了语合中心志愿者选拔考试,成为了一名要赴任格鲁吉亚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我先后在第比利斯公立139学校、安德里亚大学、SDASU大学和孔子学院本部任教。第一次走出国门,不仅在教学上面临着困难,生活上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我们男老师被分到了条件比较艰苦的公寓这所公寓由于建设年代久远,马桶和热水器经常失灵,再加上经历过一次地震导致门窗变形,冬天比较冷。学校离住处较远,每次至少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门,大部分时间午餐都是在上班路上匆匆忙忙吃完的。但是在自己的努力下,种种困难均被克服了

   第139学校位于第比利斯市郊,离“中国城”比较近,小孩子们经常能见到中国人,所以他们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第一次上课时,我问孩子们为什么选择学习中文,有的孩子说:“我喜欢李小龙,以后要去中国学功夫”,“我觉得汉字很美,它像一幅画一样”,“我以后想去中国看长城”,有的甚至说:“我将来也要中文老师,在格鲁吉亚教中文”。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意识到我来到这儿不光是为了实现梦想,还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为他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他们感受中文之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有了这份担当以后,我开始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教学能力,向同事们请教专业知识,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寓教于乐,针对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点,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如“萝卜蹲”、“拍苍蝇”、“捉迷藏”和“找朋友”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时候心中难免有些伤感,可每当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又是那么快乐,尤其是当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纯真的笑脸,我顿时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了中文课堂的快乐中,幸福的感觉溢于言表。

中小学开展文化活动

   在大学任教期间,为了吸引学生选中文课,我会和学校负责人一起去各班招生,并给他们带一些中国元素的小礼物经常和本土教师一起探讨学生在学习中文遇到的问题,作为学生们认识汉语的领路人,我希望自己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孔子学院组织的中国文化活动和比赛,在孔子课堂揭牌仪式上,Giorgi字正腔圆,情感饱满,一首《再别康桥》诗朗诵赢得了现场的一片喝彩,Sofi更是在第一届孔子学院中文歌曲大赛中获得了冠军,他们都在活动中感受中文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更加热爱中国。学期结束后,我的学生Nino、Mariam、Giorgi和Rezi成功申请到了兰州大学奖学金,满足了他们去中国学习汉语的愿望,也吃到了他们一直念想已久的兰州牛肉面。

点燃青春,奉献无悔

   两年志愿者经历让我对自己未来方向的规划更清晰,我想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热爱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之中。 

我和学生们

   2018年9月,我成为了一名公派教师,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除了日常的教学以外,我还承担了我们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和比赛的组织工作。如格鲁吉亚中学生汉语桥比赛、中文歌曲大赛、趣味运动会、中国绘画比赛、围棋比赛、“相约星期六”系列文化活动及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等。每次活动后,学生们都满载而归,还会在社交平台晒他们的“收获”,看到学生们满满的成就感,我也由衷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文教师的幸福感。

化体验活动

   此外,我还参与编写了格鲁吉亚第一部针对中小学生的本土教材,为当地本土教材资源的开发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聚“云端”,共谱中文学习新篇章

   2020年注定是难以忘怀的一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我任教的孔子学院采取了停止课堂教学的措施,我们的中文课堂不得不转移到线上,面对新的教学形式的转变,在孔院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几位中文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维,经常一起探讨网课的教学技术方法,多种形式开展网课,让网课也趣味十足。

  

网络中文课

   通过一段时间的网课学习后,我发现网课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网速及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还取决于课堂管理模式。为此,我每次课前都会根据本节课的话题内容,选取一些有意思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随保持互动交流的状态。网课结束后,我会在facebook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把作业、口语的练习都发到上面,通过群内交流、练习对话、批改作业等互动,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慢慢地,学生们学习中文的热情不但没减退,反而更加高涨了。疫情期间,我的很多学生都感染了新冠,但是他们一直在坚持学习中文,这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也一直感染着我们。

心中有大爱,前行有力量

   疫情期间,真的很怀念和学生们一起面对面交流的日子,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哪怕再困难,我一直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晃眼,六年时光转瞬即逝,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教学经历既丰富了我的人生,也让自己传播中国文化的理想得以实现。如今,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正蓬勃发展,怎样更好地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并世界的故事告诉中国,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新使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任重道远,需要越来越多的人用汗水与奉献投身这一伟大事业中来。

   “青山一道,风雨共担”,我相信疫情过去后的汉语之花将更加绚烂多彩。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校友简介:王辉,兰州大学2017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分别在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第比利斯开放大学孔子课堂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2018年9月至2022年8月在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公派教师。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职教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