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〇二):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2023-04-06  兰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截止2022年6月,已培养留学生161人,中国学生704人。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2级硕士生苏伊拉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苏伊拉

  初次接触“国际中文教育”这个概念,是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当时的我对这项专业及这项事业可谓懵懂无知,只是心中有一个声音仿佛在说,这是国家所推崇的事业,是一项富有使命感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任务。于是,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我选择了“对外汉语教育”。到今天看来,似乎那一刻已经决定了自己未来的理想与信念。

  在本科阶段,我参加过一些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活动,零星少许,更多地往往限于理论的消化和钻研,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毕业后正是踌躇满志之时,我看到了兰州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招考公告,经过多方考量,毅然决然参加考试,我希望在这里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继续自己曾经对“国际中文教育”这项事业的期许。今日回首,事实也确然如此。所幸不负时光,不负己,最终以432分的优异成绩走进兰大校园,走近国际中文教育。

  曾经我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浮沉于世,随波逐流,不知未来何在,不知才华何以施。而在这里,我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似乎燃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依稀觉得这不再是我的专业,而是我未来的事业,身边老师和同学的热血时刻带动着我,使命感开始降临。当我走出国门,我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肩负交流使命的中国人,也是一个肩负教师职责的中国人。我想,我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实习机会,我的理想或许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师,走出国门,真正成为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小小使者,以星星之火,尽己所能,发光发热。

  2019年3月至6月,我曾在海外教育学院担任过四个月的汉语国际教育实习教师,教授对象为8-15岁的菲律宾留学生。期间,既要进行汉语教学,还要策划文化活动,并照顾学生的衣食起居。对这21个孩子来说,4个月的时间太长了,身处在异国他乡,他们在情感上的需求和渴望并不亚于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而作为老师的我,便成为了他们最信赖的存在。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非常有热情,课后很喜欢找我聊天,而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他们离开中国的前一天,抱着我说“老师,I miss you”,虽然没有说中文,却是这段师生情最好的表达。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教书育人,也不仅交流文化,更在于情感共鸣。不论国籍,我们都是拥有共通情感的人类,在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情感交流不应成为汉语教师忽视的版块。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外之分,固然内在动力是其维持学习状态的第一动力,但在教学中我却逐渐意识到,教师赋予学生的外在学习动力亦不容小觑。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很容易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讨厌一位老师,那这位学生大概率学不好这门课。这便是对教师的情感所赋予的外在学习动力,虽不致命,却影响深远。相应地,外国学生也具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因此,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链接,受学生喜欢,这一方面不可忽视且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022年-2023年,我又陆续参加了许多兰州大学文学院的线上国际中文教育实习项目,如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辅导老师、苏里南孔子学院的口语老师以及教育部语用司“童语同音”微课项目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课堂不应墨守成规,备课只是逻辑的梳理,而学生的真实反应才是教学应关注的重点。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现有汉语水平直接决定了具体教学法的选择和运用。而课上观察学生状态及时改变教学形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更新教学进度,掌握学生兴趣爱好丰富教学内容,这些环节必不可少。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文化的兴趣明显高于语言,平衡语言和文化教学,也成为每个国际中文教师的必修课。

  此外,随着深造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的职业能力也日益完善。固然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能力构成是静态的,但其培养过程却是动态的。在兰大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多方能力的全面发展:除了本体知识研究及教学实践带来的线上线下国际中文教学能力外,在各位老师的分组教学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作为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外教课也大大提高了我在英语上的短板——口语能力。每一项教学任务,每一次教学演练,都是个人能力的升华,每一天都确然感到受益匪浅。

  当然,有待提高的职业能力还有很多,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一一领悟,目前尚觉不足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许不久后,走出国门,这方面的能力也会伴随着我的努力而获得新生。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在这条国际中文教育的康庄大道上,不可故步自封,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知识、能力和经验,将成为我最好的“教具”。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