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一一): 提高职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截止2022年6月,已培养留学生161人,中国学生704人。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2级硕士生张晓敏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提高职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张晓敏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的鲜明标志,未来的中国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要与世界产生更为良性的互动,文化的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伴随中国对外开放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新兴专业,势必要融入国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战略中。
每每谈及“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发展总是与孔子学院分不开的,孔子学院从建立之初,其校训就是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其初衷就是平等友好交流,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所以不论是国际中文教师还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都应该是这座桥梁上一个个小小的纽带,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有人说孔子学院就是给国外的学生将中国历史,儒家思想还有各种古籍和文学作品,但教师更重要的责任不是告诉外国人中国有长城、长江,不是告诉他们古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而是为各国想要了解中国的人呈现一个高速发展、开放包容和自信从容的中国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下几方面职业能力:
一是坚守文化自信、坚定文化立场。身为汉教人一定听过的一句话就是“你在国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中国的形象”,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这一条。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积淀,当我们今天走出去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我们的内心应该是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国家满怀信心的,最好的状态是昂扬不张扬、自信不自满。当有人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误解或者故意曲解,当有某一个时刻我们觉得自己身为中国人必须发声的时候,源自内心的底气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基于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基于我们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清醒认知。
二是熟练掌握语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主要是汉语本体知识和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因为我们主要的任务是教语言,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对自己语言的了如指掌。我们既要依托现代汉语知识给学习者提供今天中国新鲜使用的语料和语言环境,又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对汉语为什么这么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讲解。除了需要讲解的汉语本体知识之外,我们还要了解语言学这门学科,通过普通语言学的普遍规律对汉语及学习者的母语进行对比研究,帮助学习者更好更快掌握汉语。
三是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涵养。除了教语言,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传播中华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历史、艺术及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有人说教汉语和教语文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入的了解,有案例表明很多外国人学习中文从中国文学开始然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逐渐对中国文化着迷,说明中国文学也对学习者有着吸引力,我们不能只会教语言而忽略文学与文化教学。
四是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指导和训练。归根到底,汉语国际教育属于教育行为,那就要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其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非汉语为母语的教学基本理论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和学习知识技能。
五是自身语言能力要过硬。在汉语方面,要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英文基础扎实,有良好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能力,此外拥有除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更是加分项。
六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各种环境。自身素质包括各方面素质,比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等,当然也要学会不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比如中华技能,当我们想要展示中华文化,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最好学会一些中华技能比如太极、中国舞、剪纸等。比如跨文化交际能力,当我们到达新的国家新的文化环境,积极了解对方文化并融入是很关键的打开方式。比如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果我们到孔子学院任教,会有很多文化活动需要我们参加甚至参与主办,这时就要求我们对于各项事务能够积极参与并进行沟通协调。
七是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在海外教学时,我们不仅要积极思考怎么教的问题,更要思考为什么我们这样教,观察和记录这样教的效果,发现问题。这不仅对于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当我们将这些想法和发现整理成文,也能够给其他教学者以启示和思考。
此外,在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首次设立了“中文+职业技能”论坛,会上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1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文+”课程,涉及高铁、经贸、旅游、法律、航空等领域,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这也给许多中文教师一个强烈的信号,未来对中文教师的要求可能更高。有专家提出要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中文+职业教育”长效发展。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能胜任中文教学又能进行实操培训的教师。所以说,未来中文教师可能既要进行中文语言教学,也要对相关职业领域有所了解。
具体到我个人,我的本科专业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继续选择在本专业深入学习,主要是基于自己参与教学时间较少,实践经验不足,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等方面的不足。所以在研究生阶段,想积极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自己,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来检查自己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短板,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从本专业出发,主要的职业理想是通过研二的志愿者项目积累海外教学经验,理想状态是毕业后积极参加公派教师的选派,将自己的所学力所能及地传递到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从长远来看,这条路对个人发展既是机遇又存在很大挑战,所以希望自己在做好中文教师的同时能够积极提高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将自己的海外教学经历贡献于专业研究。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