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一四):师德为先,素养为基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截止2022年6月,已培养留学生161人,中国学生704人。兰大汉硕学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大汉硕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汉硕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汉硕学生了解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2级硕士生张曦予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师德为先,素养为基
张曦予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交流合作的扩大,国际中文教师逐渐成为我国教师群体的重要分支,拥有通有的文化身份,包括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信念;又因为承担着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使命,体现着对外教学特别的文化内涵,包括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等。国际中文教师作为我国派往世界各地从事中文这一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是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前提。
语言与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第二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向世界播撒中文“种子”的国际中文教师,承担着面向海外学生(母语非中文)的文化传播使命,理应有着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发布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描述,该标准尤其了突出师德为先、素养为基,认为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相结合,厚植关于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等方面的道德根基,以保障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正是通过这样的政策解读,我们才能得以管窥国际中文教师不仅要讲好汉语本身的故事,更要将融“德”入“教”的课堂教学方式作为国际中文教师的追求。
除了以“师德为先,素养为基”来表达国际中文教师道德品性的“严格”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专业知识要求为聚焦点,爬梳相关部门政策文本中对国际中文教师专业修为要求之“宽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21年7月1日起正式发布并实施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对国际中文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话题任务内容和语言量化指标的教学评价,都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这在政策层面上,传递了要求国际中文教师尊重国际中文学习者学习规律,沿循学习者为本、跨文化能力为重的专业要求路径,提供适切国际中文学习者特点的国际中文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信号。由此,国际中文教师须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引导其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同样也是国际中文教师完善自我学习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追寻跨文化语境下专业持续发展的过程。
通过政策的把握和解读,作为国际中文教师的后备力量,为了更有效地传播中文和弘扬中华文化,展现立体的中国形象,我们须不断完善教学技能。自 2020 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全球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当今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由于全球疫情的蔓延,各国人民的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在悄然改变。国际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国际事态的“晴雨表”。
目前,在线教学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常态,这对国际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也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更加迫切的前进取向,这种融合需要结合学科内容特点来实施,教师教学的知识结构也因信息技术的融入而日趋复杂。因此,后疫情时代,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在探究技术教学时充分融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推动国际中文教师积极高效投入在线教学,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培养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要更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将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叠加效应带动到国际中文教育。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