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中文:增进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

2023-04-19  郭蓉蓉

        2023420日,主题为“中文:增进文明对话”的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第4个国际中文日即将到来。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文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文这一语言媒介在文明对话与文明交流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

  一、世界文明史就是交往对话史    

  人类的智慧是靠对话而成熟和传播的。世界文明的交往史,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断深入交流的过程,更是不同文明间相互对话的过程。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价值在文明。世界文明的交往对话是双向的,绝不是单向的,是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无意识走向有意识的过程。学者彭树智在《论人类文明交往》中说:“文明交往的意义,不但表现于交往的内容和形式在新陈代谢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由野蛮状态向文明化上升;而且也使历史交往由地域的、民族的交往,走向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历史逐步转变为全世界的历史。”可以说,世界文明史就是交往对话史。

  在全球史视野下,互动交流对话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动力。“交往”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互相来往”。英语中的“交往” communication)源自于拉丁语中的单词“分享” (communis),还具有交流、交通、交换、联络、传播等意涵。从公元前孔子柏拉图等人的轴心国时代到王阳明时期的文化交流,文明的对话交流自古便有。在文明的对话交流中,语言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沟通媒介,因为语言交流,不同文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话才成为可能,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中华文明以及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演进历史都揭示这样一个规律: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和繁荣进步离不开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一直贯穿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证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进步的。《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长期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明对话的思想观念。中华文明主张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因素,通过学习消化达到融合创新,推动文明发展进步。

  二、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对话

  中华文明是学习的文明,是学做人的过程,中华文明具有兼容并蓄的特质,具有批判反思文化能力。中华文明自古便倡导“君子和而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积极对话、共同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是儒家文明。儒家文化在其长期演变中, 孕育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成长和完善,担当着建构民族主体精神的重任。德国汉学家孔汉思提出了文明对话的基础是黄金律:“己所欲,施于人”。特别强调儒家哲学所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所表现的容忍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出尊重对方的最低要求,更可以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理解。中国儒家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是世界文化发展大趋势。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人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相处之道,中华文明自身的特色使其能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对话。文明与文明的对话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中。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史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亚洲先人开启了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这些古老商路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前有古老商道,今有“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经济带,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进入新时代,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精神将更有生命活力,也将不断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不同文明之间保持平等相待、交流互鉴,才能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根基。

  三、中文增进文明对话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对话的过程,也是中文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是中文走出去在不同语境下的传播对话交流。中文增进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特长,但也有着欣赏其他民族的特长的能力,世界就会更和谐。通过使用中文与世界文明对话,能明显缓解文明的冲突,因为中华文明的对话具备更为柔和、深远的力量。

  2014年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州共同举办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主题的世界语言大会并发布《苏州共识》;2018年在长沙共同举办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教育部推进中俄、中法、中德以及中国与东盟等双边和多边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国际朋友圈。中文已成为增进文明对话的重要辅翼力量。  

   “汉语桥”比赛是中文传播的代表性活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大型中文国际赛事,享有“中文奥林匹克”的美誉。自2002年开办以来,比赛累计覆盖160多个国家,先后邀请超17万名青少年参加夏令营来华体验中国语言文化;目前已经成功吸引超150万名青少年参加比赛。近年来,“汉语桥”参与人数和关注人数每年都高达上亿人次,已经成为各国青少年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中外青少年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输出载体,在面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们传播中华文化后,参赛选手也会成为文化信息的二次传播者。因此,他们既是比赛的参与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积极地将自身在参赛时的种种表现以及学习汉语的经历进行输出,向更多的海外群体传达他们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理解。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不同国家间的相互了解,让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光彩。 “汉语桥”强调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乐于接受来自海外的文化传输,注重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也是对节目“汉语筑桥,天下一家”理念的直接体现,推动了中文在世界的传播。

  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彰显中文之美、中文之善、中文之和。“汉语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心灵之桥。众所周知,在人类交往和文明进步过程中,没有任何手段能够替代语言教育的基础、独特作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语言交流合作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疫情带来的全球危机,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加强语言教育,深化国际理解,团结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未来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和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全世界语言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职责和使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是所有国际中文人的职责与使命。

  四、中文促进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在于言相通。国际中文教育要秉持语言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客观需要的理念,尊重语言教育规律和多元文化交融互鉴准则,加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与各组织间的双方和多方协同合作,提供线上线下混合式语言教学资源,倡导突出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中文教学研究探索,创造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新业绩国际中文教育是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国际事业,全世界的国际中文教育组织携手努力,共同创设良好的国际中文教育环境,以便更好地满足国际社会对中文的需求。

  国际中文的教育已进入新时代,将面向全球的中文学习者提供更加充分的中文学习资源、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资源,并在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教材教法、师资队伍、考试评价、实习实践等方面实现多方协同协作,为世界各国中文学习者提供更加直接和有益的帮助,为国际中文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便利。

  古有“仓颉造字日,谷雨生百谷”说法,这为中文的产生涂上了一层美好、善良、浪漫的色彩。又是一年“国际中文日”,一起努力向未来。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要发挥人在中文传播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全面建构人类交流合作的语言之桥。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