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六二):国际中文教育职业规划与个人展望

2025-04-02  兰州大学文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946人,向39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25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李梦棋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国际中文教育职业规划与个人展望

李梦棋

  国际中文教育(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指面向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由“汉语国际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演变而来。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可以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化交流的加深加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中文的广泛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将迎来较大发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解:

  在国际教育舞台上,中文的身影越发活跃。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俄罗斯,中文正式成为国家统一考试的外语科目之一;在英国,许多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完善,中文是重要的教学语言。在高等教育层面,不少国外高校开设了丰富的中文相关专业和课程,涵盖中文语言文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一些国际知名学府还与中国高校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在教学和研究中加大中文的使用比例。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院校,在涉及中国研究方向的课程中,大量使用中文资料和中文授课。这些变化为未来出国留学使用中文提供了教育基础。

  此外,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语言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为中文在国际交流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如今,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日新月异,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不断提高。无论是日常对话、学术文献还是商务文件,机器翻译都能在短时间内给出高质量的译文。

  实时翻译软件和设备不断涌现,打破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在跨国会议、学术研讨等场合,参会者通过佩戴翻译设备,就能轻松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即时转换。随着 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远程教学、在线交流变得更加流畅。未来,即使身处异国他乡,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中文为媒介进行学习和交流将变得更加自然和便捷。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就是一帆风顺的。首先,中文自身的复杂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文的汉字系统、语法结构和语音语调对于外国人来说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文在国际上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应用。其次,国际教育传统和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长期以来,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和规则。要打破这种传统,推广中文作为留学交流语言,需要教育机构、学术界和国际组织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和长期的观念转变。此外,缺乏统一的中文国际标准和评估体系,也不利于中文在国际教育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而生的,中文国际化面临的挑战,恰恰是我们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的机遇所在。

  对专业的规划

  首先,我要把自己的重心放在英语学习上。对外汉语课堂需要用到很多英语,所以我打算从基础常用的词汇开始学起。新概念英语我会继续学下去,希望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和学生沟通。其次,我要多多接触外国学生。我可以注册一些国外的平台,多交几个外国朋友。此外,我参与了美国弗吉尼亚联合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工作,为远在大洋彼岸的留学生授课,我感到很有价值。此外,我已经开始录制自我介绍的视频,并且熟悉了一些对外汉语的教材。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我要努力考取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证,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传播中文的“国家队”。

  学习中的经典阅读

  在学习中,我读到了不少先辈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著作。比如朱勇在2013年出版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此书不仅为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还通过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汉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和有效方法。

  该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共分为八章,涵盖了教学环节、教学与管理、汉字教学、语言要素教学、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技能教学、少儿与老年人汉语教学以及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等多个方面。每一章都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展开,这些案例均来源于世界各地35位教师的教学日志,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阅读这些案例时,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课堂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师们的教学智慧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在“教学环节”一章中,有一个关于如何打响汉语教学“第一枪”的案例。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中国宣传片、进行中国知识英语问答以及汉字演变与十二生肖的动画介绍等环节,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打开了汉语学习的大门。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在汉语教学的初期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至关重要。

  此外,在“教学与管理”一章中,有一个关于如何应对学生缺勤和迟到的案例也让我颇受启发。案例中的教师不仅在学生缺勤后主动发送邮件并附上学习资料,还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足够吸引学生。这种既关心学生又勇于自我反思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同时,这个案例也让我认识到,作为汉语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朱勇教授在书中对每个案例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些分析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案例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启发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反思和改进。比如,在阅读关于“把”字句教学的案例后,我意识到自己在组织课堂和设计游戏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总的来说,《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际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经验,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实用的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深刻体会到这一领域不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理解与人文关怀的实践。在课堂学习与教学实习中,我逐渐明确了未来职业的多元可能性:无论是深耕一线教学、参与国际中文教材研发,还是推动数字化教育创新,都需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跨文化敏感度为支撑。

  当下的我,正通过微格教学、海外线上汉语项目等实践积累经验,同时关注AI辅助教学、语言习得研究的前沿动态,努力将学术理论与技术工具相结合。未来,我希望成为既能扎根课堂、用匠心设计教学活动,又能适应全球化与智能化趋势的教育者,在语言与文化的交汇点上搭建桥梁,让中文教育更具生命力与时代感。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让我更坚定:传播中文,不仅是职业,更是一份值得倾注热忱的事业。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