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六七):心之所向,行必能至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946人,向39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25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陶燕群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
陶燕群
“未来总有一天会发觉,我们为自己而骄傲;未来总有一天会见证到,中国梦的闪耀;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心中依然充满了力量……”每当疲惫时,这几句歌词总是会赋予我力量“它终于不再是未来的路,它变成了脚下的路。”高三上学期,班主任为激励我们努力学习邀请了一位在日本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学姐回学校开讲座。在这一刻,“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跃入我的脑海中,经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我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日后我也要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这一理想在我心中不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毅然决然将此选为第一志愿。
在本科阶段,我系统学习了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对汉语国际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此刻我也深知,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需要终身投入的事业。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文教师,我还有要不断提升自我。正是这种认识,推动着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在兰大攻读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期间,我始终秉持着“知行合一”的理念,积极参与各类实践和专业竞赛。
一、教学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研究生阶段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入学前,我制定了暑假提升计划,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中华才艺。同时,我也参加康老师关于编写留学生语言学课思政讲义的项目,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经历。起初,我对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汉语教学感到迷茫,毕竟这不仅需要扎实的中文教学基础,还要求对思政内容有深刻理解。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首先广泛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包括国际中文教学的前沿理论、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点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我不仅要考虑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思考如何将中国文化、价值观念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让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带领我们我们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路和想法,互相提出修改建议。通过与导师和同学们的交流,我逐渐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引导,为这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学后,我积极参加弗吉尼亚大学中文助教项目,在线教授留学生中文,这也是我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在面对来自另一文化背景且为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我需要思考以下问题:我该如何激发她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呢?我要怎么样给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输入,并帮助她有效输出呢?与学生互动时,我通过屏幕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互动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收获了一分真挚的跨国友谊。同时,这次教学实践经历也让我认识到,优秀的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新的探索,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正是我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升的。
二、专业竞赛:在挑战中成长
在开学后两个月,我参加了兰州大学文学院第十一届教学技能大赛,这是对我教学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备赛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结果补语”这一语法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包括情景导入、语法讲解、例句分析、互动练习等。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比赛,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技能,也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组织课堂,突出重点和难点。不管是在学院的比赛中还是在甘肃省第六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中,我观摩了其他优秀选手的精彩表现,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也让我在教学能力上有了质的提升。
同时,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决赛环节,我们需要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头脑风暴,不断完善方案。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不仅考验我们的教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灵活的教学思维。
这些竞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专业成长需要不断挑战自我。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都能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通过参加这些竞赛,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技能,也增强了自信心和竞争力。
三、专业发展:持续学习与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我正在积极准备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在备考过程中,我系统复习了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等知识,同时也加强了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我深知,获得资格证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要求。
同时,中外语言合作中心外派志愿者面试也是我下一步的重要目标。备考和面试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通过这次面试,我能够获得海外教学的机会,在实际教学环境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走更远的路,看更大的世界,将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在追逐光的同时也能成为自己的光。
回顾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长经历,我深感收获颇丰。展望未来,我将不断学习和创新,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中保持竞争力。我希望能够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力量。让那颗发芽的种子茁壮成长为参天的大树,诉说春日;有你和我认真地在绽放,让瀚宇之花盛开在地球上。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