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八一):在国际中文教育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946人,向39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25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黎丽莎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黎丽莎
你问我为什么会选择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大抵是心向远方,渴望奔赴那片广袤天地,去邂逅别样的山川湖海、日升月落。
亦或是向往在漫漫征途里,与众多纯粹而闪耀的灵魂不期而遇,倾听他们心底流淌出的故事,让心灵在共鸣中愈发充盈。
也许是怀揣着对世间万物的好奇,盼着深入不同国度,沉浸于独特的风土人情之中,真切触摸文化多元的纹理。
更是满心期许,愿倾尽绵薄之力,化作传递中华文化魅力的使者,让古老东方的智慧之光,穿透山海阻隔,洒遍世界的每一寸土地。
一、萌芽:汉语之光初照梦想
回溯本科时光,我是汉语言专业,彼时的我汲取着经典著作与传统语言知识的养分。直到大二那年,学校课程表上新增了 “对外汉语教学” 这门课程,正是这门课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课堂上,老师生动地讲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方法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这让我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积极参与了国创A类项目,在其中《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项目中,我首次接触到了外国学习者的汉语语料,通过分析这些语料,发现韩国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声调把握比较困难。汉语有四个声调,且声调在区别词义上起着关键作用。韩语没有类似的声调系统,这使得韩国学习者难以精准掌握汉语声调。在语调方面,汉语的语调丰富,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语调各有特点,韩国学习者因习惯韩语语调,很难自然切换到汉语语调模式,使得说出的汉语听起来生硬、不地道,导致我们在录音识别输出汉字这个环节花了很长时间。
这个项目让我对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我深刻意识到,在未来的汉语教学实践中,针对像韩国学习者这样母语缺乏声调、语调体系的群体,语音教学绝不能浅尝辄止,而应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声调图示、趣味盎然的声调歌谣等,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汉语声调、语调的感知与理解。同时,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也要充分考量这些难点,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练习与示例,为汉语学习者搭建起跨越语言障碍的坚实桥梁,助力他们在汉语学习之路上稳步前行。
二、磨砺:跨越山海育汉苗
大三那年,我满怀热情地加入了北京汉友通国际教育公司实习,由于疫情的影响,我的教学主要是在线上一对一进行。尽管如此,这段经历依然让我受益匪浅。我接手了六名来自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的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和年龄差异较大,对我这个新手老师来说是个挑战。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还要克服时差和网络技术带来的困难。例如,一名蒙古的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对拼音和汉字几乎一无所知,需要从最基础的发音和笔画教起,而且上课时需要她的家长来旁听和翻译。我还遇到过一个学生从未接触过汉语,听不懂我的表达,只会点头摇头,甚至随意退出课堂。但是经过了一个月左右的磨合,我看到了学生们在汉语学习上取得进步,逐渐获得成就感,付出总会有回报。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不仅要精通汉语知识,更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沟通与教学。有的学生来自西方,深受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独立、直接表达的影响;而有的学生来自东方其他国家,他们的文化传统注重含蓄委婉、集体观念。面对如此多样的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采用 “一刀切” 的模式。比如,在课堂互动环节,西方学生可能更热衷于主动抢答、激烈辩论,此时教师要善于营造开放活跃的氛围,鼓励他们充分表达;而对于较为内敛的东方学生,则需耐心引导,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在舒适的节奏中参与课堂。如此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跨越文化与习惯的重重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沟通。
进入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我参加了两期与弗吉尼亚大学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不仅是对我教学能力的又一次考验,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宝贵机会。通过与美国学生的互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以及作为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度,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与共性,进一步坚定了自己传播中华文化的信念。
三、远航:以梦为舟赴汉途
展望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
首先,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考试顺利派出,去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其次,积极参与项目,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志愿者教学等活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学习。同时,关注国际中文教育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
然后,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出科学和有效的教学方案,帮助更多的外国学生掌握汉语,了解中华文化。
最后,我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和文化传播者。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汉语,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让汉语之花在世界绽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国际中文教育之路,荆棘与繁花并生,挑战与机遇交织。展望未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勇敢地跳出舒适的藩篱,挣脱熟悉环境的束缚,去领略更为广袤无垠的天地,去拥抱未知的挑战,去邂逅那个更加优秀、熠熠生辉的自己。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