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八四):逐梦国际中文教育:从心之所向到行之所往

2025-04-18  兰州大学文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946人,向39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25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林家慧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逐梦国际中文教育:从心之所向到行之所往

林家慧

  小时候,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对外汉语教师用流利的外语和外国学生交流,传授汉语知识,分享中华文化,我心中便涌起一股憧憬。那时,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梦想,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底悄悄种下。在家人的引导和要求下,我开始学习书法。从横竖撇捺开始练习,一笔一划间,我不仅领略到了汉字的结构之美,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科时,怀揣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梦想,我选择了英语师范专业。在我看来,扎实的英语基础是通向国际教育舞台的桥梁,而师范专业的学习则能让我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实现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我还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担任校书法协会的书法教师。在书法教学中,我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和理解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从最基本的笔画、结构开始教起,耐心地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帮助他们纠正姿势和笔法。看到学生们在书法学习中不断进步,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随着本科生活的逐渐深入,我愈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仅仅依靠本科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考研,成为了我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在众多的院校和专业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兰州大学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兰州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拥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越的学术环境,仿佛是一座灯塔,吸引着我不断靠近。我坚信,在这里,我能够汲取到更多的知识养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来到了一家对外汉语教育公司,开启了实习对外汉语老师的旅程,主要负责国际职场汉语课程的研发工作。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沉浸在课程研发的世界里。在前辈的带领下、与同事的合作中,我潜心钻研每一个课程要点,精心打磨每一处课程细节。每一篇课件,都凝聚着我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每一份学习报告,都是我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对专业知识的深化。这些成果,不仅仅是文字与资料的堆砌,它们是我将过往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的有力见证,更是我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成长道路上,留下的一个个坚实且深刻的脚印。

  踏入兰州大学,我开启了充满收获的研一生活。兰大的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每一堂专业课都让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在汉字概论的课堂上,老师对汉字演变的讲解细致入微,从甲骨文的象形表意,到金文的古朴厚重,再到隶书的简洁流畅,让我看到了汉字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也明白了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我深刻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交际习惯的差异。例如,在讨论中我们分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沟通风格上的不同,中国人往往更含蓄委婉,而西方人则更直接坦率,这使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避免因文化误解影响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答案。

  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我参加了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教学技能大赛。比赛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我也收获颇丰。那天,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的评委和同学们,心中既紧张又兴奋。我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将自己构思的教学设计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看到留学生同学的积极回应,我感到无比的自豪。虽然比赛结果并不重要,但这次经历让我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他们的建议和鼓励让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将自己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一点理解写进了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我探讨了书法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普世价值。通过对中国书法在欧洲、美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案例剖析,我在文章中展现了书法艺术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传播路径与独特特质,更是惊叹于其独特的魅力和适应性。并且,我探讨了中西方书法在形式、技法、哲学以及审美等维度的异质文化表征与本质差异,并据此提出了多样传播策略。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不断克服困难,逐渐理清了思路,完善了论文的内容。这次论文写作的经历,让我对国际中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中文教育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学院还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讲座。

  在交流活动中,学长学姐们分享了他们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工作经历和心得体会。他们讲述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学故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来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决心。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等等。

  一系列学术讲座中,主题为“‘中文+’有关概念及策略之辩证”的讲座让我印象深刻。专家深入剖析了“中文+职业/专业”“职业/专业+中文”的差异,以及如何将中文与服务一带一路职业/专业需求的语言教育相结合,培养出更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人才。通过这些讲座,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还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展望未来,我满怀憧憬和期待。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兰州大学这片学术沃土上,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汉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累教学经验。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工作者,将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让汉语之花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