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八五):在国际中文教育路上的逐光成长:从困惑到坚定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946人,向39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25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刘紫怡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在国际中文教育路上的逐光成长:从困惑到坚定
刘紫怡
我的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师范),实不相瞒始初选择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更多是为了升学,但在入学至今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必要性与魅力之处。以下我将从专业理想、实习体会以及未来期望三方面来阐述。
一、专业理想
在之前对于国际中文教育这个专业,也多多少少听到过一些“风风雨雨”,说这个专业不太好就业,学的泛而不精等等。但有一句话我记得是这样说的“永远不要去丑化或美化任何一条你未走过的路”。直到我踏踏实实走在国际中文教育这一条道路上时,我才体会到国际中文人的乐趣、热爱与坚持。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它不仅仅是教授汉语语言知识,更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深入研究,到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技能的学习,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与机遇。
在学习汉语语言学相关课程时,我对汉语的结构和规律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例如,通过对汉语语法的研究,我发现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法规则上存在诸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母语背景,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学习中的障碍。这种对语言本质的深入探索,让我感受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对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
同时,参与教学技能比赛让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与留学生的互动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汉语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好奇,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决心。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提高课堂互动性、如何应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等等。这些问题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二、实习体会
在本科大四阶段,我在师大附属培圣中学实习,教授两个初二班级的语文课,在实习之前,我在学校学习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然而真正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时,才发现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是如此复杂且充满技巧。
备课过程便是第一个挑战。为了让每一堂课生动有趣且富有深度,我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梳理知识点,还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内容以一种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翻译和诗意解读,更要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引入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背后的时代背景与诗人情感。记得在准备《望岳》一诗的教学时,我收集了大量关于泰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泰山的雄伟壮阔,同时讲述杜甫的生平经历,帮助他们理解诗人通过诗词所表达的壮志豪情。课堂上,学生们专注的眼神和积极的回应,让我明白精心备课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与学生的互动,是我实习期间最温暖、最有收获的部分。在课堂上,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每一个新奇的观点、每一次勇敢的尝试,都让我看到了青春的活力与无限可能。在讲解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时,分析母亲身上哪些品质影响了朱德,同学们细腻的观察分析与独特的见解让我对这篇课文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思维潜力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挖掘。
在师大附属培圣中学的实习经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真切的感悟,也让我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收获了温暖与成长。我相信,这段经历将为我未来的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激励我在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
在读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期间,目前已经连续两次参与弗吉尼亚大学手里中文实习项目,这段经历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盛宴,为我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感悟与收获,也促使我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产生了全新且深入的认识。线上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束缚,却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备课阶段,我需要充分考虑线上教学的特点,巧妙利用各类线上教学工具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汉语词汇时,我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解释,而是借助在线词典、图片库以及短视频平台,为我的学生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词汇示例。在讲解“火锅”这个词汇时,我通过播放一段制作火锅的短视频,让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火锅”的含义,还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是实习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在课堂上,学生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独特问题,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例如,在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时,美国学生对于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会将其与美国的节日进行对比。这种文化的碰撞促使我不断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解释文化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
课后,与学生们的交流更加深入。他们会分享自己在美国的生活点滴,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处。通过这些交流,我不仅增进了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还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位学生对中国书法非常着迷,课后经常向我请教书法技巧,我耐心地为他讲解笔画顺序、书写姿势等知识,并给他分享一些中国书法作品的赏析。看到他从最初的好奇到逐渐掌握基本技巧,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日益加深,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让我明白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播与心灵的沟通。
通过这次实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学知识,能够准确地讲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还需要我们掌握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心理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我会多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对于动觉型学习者,我会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汉语。这种多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是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独特之处。
在本科中学教学实习中,中国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与汉语文化高度契合。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汉语文化的氛围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现象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很自然地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讲解端午节相关的课文时,学生们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并不陌生,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就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然而,美国学生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介绍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汉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例如,在教授中国传统节日时,不仅要讲解节日的名称、时间和庆祝方式,还要深入介绍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以及与美国节日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汉语知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
通过本科时期教授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以及硕士阶段教授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加多元化。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和出色的教学能力,还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教育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除了加强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广泛涉猎跨文化交际、教育心理学、外语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未来期望
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来,专业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引导学习者在掌握汉语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并将其与自身文化相互借鉴、交融。通过这种方式,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减少文化冲突,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文化环境。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将线上教学经验与线下课堂有机结合。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如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互动工具等,为线下课堂教学提供补充与拓展。努力申请海外实习机会,争取在硕士二年级前往国外孔子学院或其他汉语教学机构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当地的教育体系、文化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积累丰富的海外教学经验。
总之,未来两年我将秉持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热爱与期待,在学术研究、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实现国际中文教育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