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教育与教学

研学集萃·职业经验(一九七):汉硕儿“奇遇记”:从稀里糊涂到轻车熟路

2025-05-12  兰州大学文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中文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承担着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国际中文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了明确的要求。

   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立于2009年,已经培养学生中外学生1012人,向40多个国家派出中文实习教师530名。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生在校期间,怀揣职业理想,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职业规范,探讨职业精神。在海内外实习期间,遵守外事纪律,发扬志愿者精神,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毕业后,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校友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兰大人的职场风采。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为了让在校学生了解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伦理规范,感受职业精神,文学院组织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了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的大讨论。本期“研学集萃·职业经验”推出文学院2024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王一茗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分享。

汉硕儿“奇遇记”:从稀里糊涂到轻车熟路

王一茗

   哇!国际中文教育是个啥?

   我是个极其矛盾、又特爱纠结的人。高考报志愿时,看到了汉语言文学,心想:我本来就语文偏科,文学作品跟天书似的,实在是读不明白;看到了教育学,心想:天天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太没意思了;看到了英语,心想:天天背单词背单词,我的世界只剩下英语了;看到了小语种,心想:万一这个国家不存在了,我岂不是失业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许只有18岁以前才想得出来吧!当我看到“国际中文教育”时,眼前一亮!既有外语,又有中文,还能像父母一样教书育人,简直太对我胃口了!我大学的生活一定不会枯燥!甚至在没有上网查询“国际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迈进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大门。

   开学第一课,我的院长刘宇老师指着墙上“培养汉语推广合格人才”这句话,提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需要具备汉语基础理论知识、人文素养、中华文化……我的世界好像要“塌”了,只能在心里默默念叨:汉教人,汉教魂,汉教都是人上人。

   呦!原来这里面门道这么多!

   在没有彻底认清“国际中文教育”时,原谅我曾经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不就是教汉语嘛!是个中国人、会说中国话就会教!这个专业没有挑战性好嘛!果真是年少轻狂!国际中文教育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简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得精通!既要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汉语本体知识、提升文学素养等,还要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还要学习独属自己的二外,还要学习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中华文化更是重中之重。

   还记得第一次上讲台给留学生教汉语时,虽然我是老师,但是学生却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让我对“国际中文教育”这个专业彻底改观。第一次上讲台,再加上学生还是和我语言不通、具有文化差异的初级水平留学生,那时候是真紧张啊!尽管我已经提前备课了,但还是漏洞百出,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我讲的内容。明明是很简单的语法点,我却用高于学生水平的语言给学生解释;面对初级水平的留学生,我那“三脚猫”的媒介语也难以将知识点讲解清楚,这节课注定是失败的。看着学生们满脸的困惑和无助,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这节课对学生而言,是失败的,因为一个不靠谱的老师,他们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学到知识;对老师而言,也是失败的,因为老师没有成功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对我个人而言,也许是成功的,这节失败的汉语实战课,让我沉下心思考国际中文教育这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的未来何去何从?

   虽然我是个ENFP快乐小狗,但仅限于和我具有相同母语背景的人面前,遇到“外国人”,我真的怂,只想躲得远远的,心里默念“他看不见我”。经历了那节失败的汉语课,我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见到外国人就主动交流,无论是校内的食堂、校园,还是校外的商场,只管往前冲!为了能更好地传授汉语知识,我开始努力学习如何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趣味化。为了了解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向熟手教师“取经”。同时,我学习了各种文化礼仪和习俗,以便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打成一片。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嘿!我也能折腾出点“名堂”了!

   说实在的,本科期间,我的母校很注重理论培养,这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确实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有点小遗憾,那就是少有机会将所学理论化为实践,与二语习得者面对面展开实战教学。所以,我特别感谢兰州大学为我提供了许多“练课”的机会。

   在校外,我有幸参与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助教项目。我用“教”、“学”、“相”、“长”四个字来总结这段实习。上课的时候,我需要把枯燥的语言本体知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内容,想尽办法把知识化繁为简,加上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不仅考验了我的知识储备量,也考验了我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每当我看到学生们一点点的进步,听着他们用不太标准的汉语和我交流,心里那成就感,简直爆棚!“学”不仅是学生在学,我作为老师,我也在学。比如,一篇课文中在这一段出现了“的”,下一段就出现了“地”,再下一段就出现了“得”,我在讲解时,只是出现某个知识点单独给学生讲某个知识点,学生学起来也只是零零碎碎、不成系统的学,讲的效果也不太好,后来我就带着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具体的用法和例句,学生学起来就更加清晰了。而且,因为这次项目是线上形式,和我之前线下的教学实践大不一样,我就学习了很多线上教学案例,看看别的老师在线上是如何把中文课上的有趣的。我把“相”字理解为互相、师生间的双向奔赴。我和琴语、秀霖不只是简单的师生关系,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成就。尤其是在主题讨论环节,让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中西思维差异,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文化教学。最后是“长”字,是对前三个汉字的总结,通过这次项目呢,我对本专业的理解、教学能力、跨文化素养、职业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校内的小组作业同样让我收获满满。我们一起讨论教学案例、打磨教学设计、录制微课,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有时候,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能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忘了时间已经凌晨了,但也正是这种思维的碰撞,让我们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让我从最初的紧张生涩,到后来的游刃有余,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节奏。

   而各种前沿讲座和科研训练,则像是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文学院邀请了很多走在国际中文教育前沿的“大神”学者,给我们分享最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技巧、教育技术等。这些学者恰恰是我以前只能在网络上远程见到的,没想到居然能在现实中见面,我这“小迷妹”激动得不行!我特别喜欢听文学院的老师们分享国外任教的经历和经验,每次都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只能感叹:哇!好厉害!我要是去了任教国,指不定……也很感谢晓燕老师对我科研上的指导,每次有了零零散散的写作灵感,在没有组织好语言的情况下,“鸡零狗碎”“一股脑”地发给我的导师,我的导师没有嫌弃我,还像对待女儿一样给我分析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及如何施行,真的很感动!

   除了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还注重培养我们的中华才艺,免费的才艺课简直封神了!比如书法、民歌、太极拳、剪纸等,我也在业余时间学习了古琴。每周除了和弗大的学生练习主题对话,课下我也会给他们分享中华文化,教他们剪纸、写书法、打太极拳,很感谢我的学生对中华文化这么感兴趣。

   本科至今的种种经历,让我从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慢慢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教育者。我知道,未来的路还长,还有数不清的挑战等着我,但我坚信,我肯定能继续折腾出更多的“名堂”,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一朝志定汉硕,历久弥坚;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国际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建立自觉的职业志向,熟悉国际中文教师能力标准,了解教师职业规范,才能成为一名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