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香港岭南大学汪春泓教授为文学院师生作线上学术报告
4月18日晚7时,著名学者、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汪春泓教授,应文学院雷恩海教授邀请,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结合楚文化看庄、惠辩难与《庄》学之形成”的线上讲座。汪春泓教授早年跟随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学习中国文学思想史,后入复旦大学,师从顾易生教授,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毕业后任教北京大学,现任教于岭南大学。汪教授学养深厚,精熟文献,长于理论思辨,其学术论著,极具启发性,为学界所关注,且教泽广被,影响广远,深受学生欢迎。
讲座由文学院雷恩海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近两百名师生聆听。
汪教授将《庄子》一书,置于楚文化与战国学术兴盛、诸子思想交锋的大背景下,指出读《庄》的路径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庄周的生平与学术背景:与老子的渊源关系;庄子的稷下学术背景;老庄的主要论辩对象是儒墨二家;惠施与庄子的交锋对老庄哲学的启迪;楚文化对庄学形成的影响;《庄子》一书逻辑论理性如何展开。从这些方面讨究人事,方能旁疏曲证至纤至悉,从而进入到对《庄》学精微奥义的探讨。
汪教授指出,庄子与惠施论辩,乃“问答之体”,认为这与楚文化中流行的一问一答、说大说小的言辩游戏有关。问答体,虽广泛地存在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但多呈现为一种宣教方式,且呈现为答者在智慧上超然凌驾于问者之上的状态。而庄子将这种流行于楚地的言大言小的问答体,上升到形式逻辑的抽象思辨高度,“唯有庄周、惠施之交锋,以及孟轲、告子之驳难,方呈现出论辩两方旗鼓相当的态势”,对庄学的形成具有颇大的影响。庄子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对自我主体性与“养生”“全生”的思考也在与畏友惠施辩难中的思维激荡下超越现实,上升到名与实相辨的哲学高度。庄子借问答体以包藉思想论辩过程的作法,不仅使得《庄子》一书各篇思辨的深广度呈现出由低至高的变化,思辨高度臻至上境,而且颇具语言魅力,使得老庄风采謦咳舄奕纸上。
汪教授还从学界认为“庄周著书剽剥儒、墨”的观点,谈到了庄周学派对儒、墨、名、法各家的认识和态度,认为:庄周对孔子的“仁”“爱”理念是认同的,甚至庄学对孔门思想有“阳挤而阴助”的作用;对于与墨家的行事与人生观则怀抱强烈的质疑,而对杨朱学说有明显的左袒倾向。最后,汪教授对“勿撄”、“撄宁”、“坐驰”、“真宰”等《庄子》中的重要命题,以及庄周学派追求“保身”、“全生”、“养亲”和“尽年”的主张、思想做了深入的阐述。
汪教授的精彩演讲,激发了听讲者的思想火花,线上提问热烈,限于时间,汪老师仅就部分问题作了回答。雷恩海教授、殷学国教授与汪教授就“问答体”的文体意义、庄周思想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雷恩海教授认为庄子问答体的意义还在于使人感受到一种现场感,后世直至民国仍有研究者学习庄子的问答体以表现文章的逻辑论理性。汪教授也认为读庄子的这类文章,即使千年之下的读者依旧能体会到“谈论的快乐”。两小时四十分钟的讲座,汪教授一言一论间出入千年,横跨中西,视野广阔,文献赅博——既有丰富的传世文献,也援引新的出土文献,其笼圈条贯的论述,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和一贯性,所蕴含的哲理思辨性,使得与会者如观大河东注而心绪激昂,久久难以平静,不啻为一种高级别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