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兰州大学文学院与清华大学中文系成功举办第六届“清华语言学博士论坛”

2022-11-08  兰州大学文学院

           2022116日,由兰州大学文学院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清华语言学博士论坛”在线上成功举行。

   “清华语言学博士论坛”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五届,旨在“推动语言学研究发展,促进国内青年语言学学者交流、互动与成长”。该论坛每年吸引国内外众多青年才俊及语言学知名学者参会。兰州大学文学院作为第六届“清华语言博士论坛”的主办方之一,高度重视此次论坛的组织和举办。在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所长、语言接触研究中心主任敏春芳教授的组织下,研究所全体博士生及部分硕士生,积极参与了此次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及会务工作。“清华大学”和“兰州大学”分工合作,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这次“语言学高端论坛”是我院语言学团队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中的一次集体展示,充分彰显了我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稳健笃实的学风及较强的科研实力。

   此次论坛共分专家主旨报告(上午)和博士生报告(下午)两个专场,时间持续一天。论坛开幕式由清华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科负责人张赪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汪维辉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彭睿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姚玉敏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清华大学杨小璐教授及我院敏春芳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分别作了大会主旨报告(每人30分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以及日本关西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德国马尔堡大学、葡萄牙阿威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参会总人数达500多位。

   在论坛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中文系张赪教授代表主办方介绍了论坛特邀专家的情况,同时还介绍了“清华语言学博士论坛”的基本情况及论坛的议程,并代表主办方致辞。

   开幕式之后,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求是特聘教授”汪维辉教授作了“语言观的困惑”主题报告。汪教授认为,语言观对于语言研究至关重要。比如“字本位”理论、韩礼德语言观将语音和文字并列等,都不符合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理论中的语言观,但是仍旧在语言学界中占有很大的市场,只有将汉字、汉语的关系阐释清楚,相关研究才能取得进步。新加坡国立大学彭睿教授作了“语法化研究:理论和流派”的报告。彭教授认为,语法化理论方法形式主导的语法化标杆理论和语义语用主导的频率驱动说、Bernd Herine的语义核心观念,以及Hopper & Traugott2003)的语用语法化观念同样都具有比较好的解释力,语法化研究百花齐放式的状态比较好。希望博士生在自己的研究中能整合各家,博取众长。香港科技大学姚玉敏教授作了“早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早期汉语方言材料如闽语、吴语、粤语的口头传唱材料以及关于方言的报纸、经书翻译、教科书和字词典等,接着分析了粤语疑问语气词“咩”的历史演变及闽语、粤语和吴语差比句的不同。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分享了“在阅读和写作的互动中成长——致研究生们的四封信”的主旨报告,围绕“读有所思,写有所创”的目标讨论当下研究生阅读和写作中的问题,认为研究生学术起步阶段需要做到“精细地阅读,严密地推理和跟随式写作”。阅读需要有系统性观念,要彻底进入所读文献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中去,不要忙于批判和怀疑,先要“同理”学习;学术阅读基本策略是抓住关键概念和基本逻辑关系,很多学者阅读只关注论文而不怎么读专著,而人文学科的研究生要提高其知识体系化、格局化主要要依靠专著的知识构建作用。兰州大学语言接触研究中心主任敏春芳教授作了“甘青河湟方言的语言接触”的专题讲座,敏教授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1)甘青河湟方言的接触现象:前后呼应和重叠并置。重叠并置是汉语与非汉语接触的时候,固有的与外来的、新的和旧的两种语法格式的叠床架屋。这种现象有的改变了汉语的语序和句型,如判断句、祈使句,有的则是引入了汉语本身没有的语法范畴。敏教授认为,重叠并置是语言接触中的的过渡阶段,最后一般都会走向归一。2)甘青河湟方言接触机制——借用和干扰。以东乡语中的复数标记“-?i?”和东乡汉语的从比格“些”为个案,探讨了语言接触引起语言变化的两种机制:借用和干扰。3)语言接触和语法化的关系。甘肃临夏话述补结构中的补语标志为助词“着”,东乡语作为典型的黏着语,也出现了类似汉语的述补结构。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语言出现了结构趋同现象,这既有语言自身发展的原因,也与语言的密切接触相关。研究表明,语言接触在某些情况下是语法化最重要的诱因。清华大学外文系杨小璐教授分别就理论方法、从汉语儿童功能词习得看早期语法发展等方面做了题为“汉语视角下的早期语法发展”的汇报,通过调查北京市一名两岁的儿童,发现“把”字句在儿童两岁左右就会出现,并且“把”之后的NP呈现有定性效应,句法和语义特点完全呈现了出来,说明儿童基本掌握了汉语最常用的功能词而且具有了其相关的语法知识。

   在自由讨论环节,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我院敏春芳教授的演讲内容非常感兴趣,彼此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清华大学中文系邱冰老师就语言深度接触中民族语的并列副动词“着”与汉语的时体标记“着”如何区分的问题与敏教授讨论。敏教授分享了一个较为实用的方法,即把民族语言放在整个西北阿尔泰语系中去衡量,把甘青河湟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韩国汉阳大学崔光福博士就是否存在源语和受语互相干扰的语言现象和敏教授讨论,敏教授指出源语对受语的干扰是底层的结构干扰,受语对源语提供的是大量的词汇;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赵改莲就语言接触中是否存在省略的现象以及“给我给给”句式与敏教授进行交流,敏教授指出,语言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既有特征的增加也有特征的减少。

   在上午6位专家的主旨报告之后,下午分“现代汉语语法”“词汇”“汉语史”“语音学”“音韵学”“方言”“语言政策及其他”等7个专题进行了博士生报告,共分十一个会场。参与的博士生来自国内外几十所高校,各分会场分别邀请清华大学刘明明教授、北京大学范晓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董正存教授、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清华大学邱冰副教授、清华大学张赪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曹文教授和梁慧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夏俐萍研究员和龙国贻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等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部分硕士研究生负责具体会务工作。在博士论坛中,我院语言学方向的所有8位博士生分别参加了出土文献学、语音学、方言学、词汇学和汉语史等相关领域的分会场汇报。

   兰州大学文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肖从礼,参加第四分会场出土文献字词研究主题研讨,报告的题目是“河西边塞‘倚阳书’蠡测”。肖从礼博士认为,根据汉简和文献记载可推知,居延汉简中记载的“倚阳书”是一种扁书。该扁书或是以竹蔑编织为长方形底板,抹泥后涂白灰以供墨书各类通告文书,可悬挂在烽隧的门墙高显处。由于没有出土实物或文献记载,其具体尺寸待考。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会导致倚阳书底灰剥落,文字脱落,墨迹灰暗,此即汉简记载倚阳书会出现“不鲜明”和“白斥呼”的现象。

   点评专家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认为,肖从礼博士的文章就地取材,视角新颖,考证细致,是一篇很有学术功力的考证性文章,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学功底。

   兰州大学文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马宇晨和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黎参加了第五分会场词汇主题的研讨,分别作了“《中国纪行》中的汉语词汇研究”和“‘语块’在朝鲜时代汉语教材中的呈现与演变”的汇报。马宇晨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纪行》存在很多汉语词汇的波斯语对音现象,从这些波斯语对音中可以看到一些古音留存的现象;在词汇表达上,《中国纪行》的作者既有采用对音的情况,也有使用波斯语固有词汇的情况。张黎在报告中立足二语习得和汉语史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朝鲜时代前期教材常将形义凝固的谚语和俗语等,如后期汉语教材的“别说是”是由双音连词“别说”和词内成分“是”构成的一种形义整体的语块。

   针对两位博士的报告,点评专家清华大学邱冰老师指出,马宇晨报告中的对音材料非常珍贵,该研究很有意义。可以通过材料对比分析、归纳波斯语跟当时记录的语音系统的对应关系;张黎博士的研究对象是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其结构形式和话语功能的特征研究,无论是对元明清时期北方汉语研究,还是明清词汇化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帮助。

   兰州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付乔参加了第六分会场汉语史主题的研讨,报告的题目是“回族经堂语时体范畴的表达”。该报告指出,回族经堂语的时体表达系统缺乏强制性的形态手段,常常通过零形式或时间副词等词汇手段来表达一定的时、体意义,有些时体范畴的表达和蒙式汉语及深受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影响的部分西北接触方言和民族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匹配度,经堂语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语言接触的典型产物。

   点评专家清华大学张赪教授指出,付乔博士的报告材料很有新意,时、体研究一直是语法研究的核心,文章从时、体标记入手进行相关材料的研究值得肯定。

   兰州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俄华楠和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延花参加了第七分会场语音学主题研讨,报告的题目分别是“甘肃庆城(卅铺镇)方言的‘窜调’现象成因探析”、“芜湖马坝方言语音学实验分析”。俄华楠在报告中介绍了甘肃庆城方言(中原官话秦陇片)的“窜调”现象,并对例外上声、阴平字形成原因进行探析,指出该方言上声调值经历了由降调到平调的“环流”过程。王延花的报告从三个方面展开:1)马坝方言中的元音,除零元音外,按其发音方式分为六类: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擦音和闪音;2)选择老年人和年轻人两个对比群体来讨论两种方言语音学的差异;3)从元音辅音、韵母和声调三个层面调查了当地方言语音系统的现状,确定了老年人和年轻人音位总数和声调值,详细比较了两者的音位(声调基元)差异,并对方言语音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对于两位博士生的报告,点评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曹文教授指出,俄华楠博士在报告中提到的“窜调”现象很有意思,值得进一步探讨。其解释有理有据,结论可靠。王延花博士的报告,用实验语音的方式对马坝方言的元音、辅音、韵母和声调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其研究值得肯定。

   兰州大学文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李小洁参加了第八分会场音韵学主题研讨,报告的题目是“甘肃方言宕江摄入声字的读音类型、成因及层次”。该报告将甘肃方言中宕江摄入声与咸山摄入声部分字、果假摄字合并,根据韵类分合关系和音值形式分为河西型、陇中型和陇东南型三种。通过综合考察三种读音类型的成因与分布,认为陇中型和河西型是保留了早期读音类型方言;河西型的读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甘肃本地方言的主体类型;陇东南型是后期受关中方言影响而成的一种类型。

   点评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梁慧婧教授认为,李小洁博士的研究比较深入,比较集中,材料也很丰富,结论可信,反映了作者较强的音韵学功底。研究结果不论是对甘肃方言入声字的研究,还是对方言分区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兰州大学文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肖雁云参加了第九分会场方言主题研讨,报告的题目是“甘肃民勤方言持续体标记‘的’的来源及其语法化”。该报告推测民勤方言中的“的”来源于唐代表动作持续的“着”,读作“的[t?21]”当是“着”的轻读音变,其语法化路径为:“附着”义动词“着”>处所介词“的”;“附着”义动词“着”>结果补语“着”>持续体标记“的”。

   点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夏俐萍研究员认为,肖雁云博士报告的内容扎实,语料充分,思路清晰,结论可靠。反映出作者具备一定的方言学研究基础。

   通过举办和参加第六届“清华语言学博士论坛”,为我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论坛中,大家一方面聆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心得,了解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前沿的学术信息,启迪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学术交流,获得了宝贵的学术指导,增长了学术阅历,增强了我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对研究内容的领悟与反思能力,增进了我们的学术自信和勇于探索的研究动力;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组织和举办高规格学术会议的能力,向学界展示了我院汉语言文字学科的整体风貌和学术水平。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