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动态
我院举办生态文学经典阅读分享会
2023年1月7日上午,我院举办生态文学经典阅读分享会,来自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艺术学院等学院的本科生参加了本次分享会,大家围绕《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大自然的日历》《狼图腾》《植物传奇》《额尔古纳河右岸》《怀念狼》等生态文学经典作品与《哲学走向荒野》《大自然的权利》《生态美学导论》等生态哲学、美学著作作了分享。“生态诗学”课程主讲教师郭茂全教授担任点评人,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白静主持分享会。
会议中,陈姗与武塘鑫分别从不同的视域对当代诗人、散文家沈苇的《植物传奇》作了阐述。陈姗从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生态自审的角度,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该作品传达出来的生态思想,分享了阅读后自己的感受。她认为,植物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个角度,每一种植物都有与其相结合的历史人文,沈苇在作品中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重申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郭茂全老师认为陈姗同学将诗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发现了作品本身的独特艺术魅力。武塘鑫通过以“以人的角度看植物——评沈苇生态散文集《植物传奇》”为题,大胆地从植物生态思想、植物历史思想和生态文学三大方面剖析了《植物传奇》的文学性与精神内核。他认为,沈苇在合适的时空上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达到历史与文化的交融的效果,揭示每种植物对人的生态价值,将植物与人文糅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融入自然的恬淡。郭老师认为该报告将审美性、文学性、思辨性、说理性有机结合,思路清晰,要言不繁,尤其是历史思想中的时空维度独具匠心。
郭思妍、鲁琴分享了阅读《寂静的春天》的心得。郭思妍同学将书中内容与生态整体主义理论与从书中得到的建设中国的生态环境启示相结合,认为人类始终要秉持生态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阅读作品,鲁琴看到了人类一己之力的行为给整个生态圈带来的破坏,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保护其他生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应当从实际行动出发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郭老师充分肯定了两位同学的思考与感悟。
张佳乐分享了阅读小说家贾平凹小说《怀念狼》的心得与体会。他通过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傅山与老道士,来解读书中所隐含的生态意识、价值立场、人性异化,阐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构建,倡导只有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生存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在。郭老师评价他的分享运用传统的解读方法,以人狼关系推至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于生态和谐的破坏。
杨洋分享了生态小说中的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认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充满了迷人的信仰与天人合一的神秘,蕴含着人类早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秦艺心围绕《生态美学导论》中第四编第八章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生态审美智慧”进行了分享,她从文中探求了我国传统国画与生态之间的联系,分析可望、可居、可行、可游的传统生态思想。黄秋燕分享了她结合阅读霍尔姆斯的《哲学走向荒野》以及俄国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日历》后引发的反思。
杨宇涵同学分享了阅读大卫·布莱克本《征服自然:水、景观与现代德国的形成》的体会。他透过德国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的历次“水”的战争,观察到人与自然之间深刻的高度关联,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结合进行研究,为我们进行生态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康丹丹分析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候物记》的生态理念、文本剖析与话语表达,阐发了作品中蕴含的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的思想。刘洋《沙乡年鉴》介绍了利奥波德的人生经历、根性写作与土地伦理。
郭老师对本次生文学经典阅读分享会进行了总结,对会上同学们的分享予以了肯定,鼓励大家继续阅读生态文学经典与生态理论著作,提升生态素养,培养生态情怀,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本次活动是“生态诗学”课程探索“课后读书报告会”模式的尝试,旨在通过专题阅读、报告撰写、会议发言等形式,交流读书经验与论文写作技能,培养本科生的学术意识与创新能力。相关活动视频将是在线课程建设的有益补充。